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美“太空先驱”范艾伦病逝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1日06:15 大洋网-广州日报

  

美“太空先驱”范艾伦病逝
图为詹姆斯·范艾伦生前的工作照。
美“太空先驱”范艾伦病逝
1958年,范艾伦(右)获得美国航天协会颁发的“太空飞行奖”。美国知名物理学家、“太空先驱”詹姆斯·范艾伦当地时间9日上午病逝,享年91岁。

  范艾伦执教多年的艾奥瓦大学9日在学校主页上发布了这位科学泰斗病逝的消息。范艾伦曾领导对二战中缴获的德国V-2火箭的研究,并参与美国首颗人造卫星研制项目。不过

,他卓越的科学生涯中最受人瞩目的还是“范艾伦辐射带”的发现。

  范艾伦于1959年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87年,时任美国总统的里根将美国科学界最高荣誉“国家科学奖章”授予范艾伦。两年之后,范艾伦又获得了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的克拉福德奖,这个奖项主要为诺贝尔奖未能涵盖的那些科学领域所设。

  因为“范艾伦辐射带”的发现,范艾伦成为1959年5月4日那期美国《时代》杂志的封面人物。

  虽然一生积极投身太空探索,但范艾伦却反对美国实施载人太空计划。

  据新华社电 手里捧着个大烟斗,这是刚刚去世的美国“太空先驱”詹姆斯·范艾伦留给人们的一个主要印象。范艾伦为人谦和,朋友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范”。

  范艾伦1914年9月7日生于美国艾奥瓦州,父亲是律师。他1939年在艾奥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51年起任该校物理系主任。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范艾伦研究成功了无线电引信,这是一种可以固定在爆炸性武器(例如高射炮炮弹)上的装置。这种装置意味着炮弹不一定要与目标直接相撞就可以爆炸,可使高射炮炮弹威力倍增。

  二战后,美国人缴获了纳粹德国的V-2火箭。在范艾伦的领导下,美国科学家对这些火箭进行了研究,为后来美国太空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给美国以极大震动。当时正乘船赴南极洲的范艾伦闻讯立即返回美国,参加美国的太空研究计划即“先锋计划”,以尽快发射美国自己的卫星。

  为“探险者Ⅰ号”设计装备

  美国于1958年1月31日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探险者Ⅰ号”,上面就携带了范艾伦设计的小型科研装备。该卫星上携带着测量宇宙射线和其他高能粒子的计数器,但这些仪器到达一定高度后就会停止工作。

  范艾伦猜测,计数器停止计数,并不是由于粒子数目降到零,相反是由于粒子数目太多,使得计数器根本来不及计数。

  他设计了一个由铜遮蔽的计数器,使它只能接受粒子中的一小部分,这就如人们在耀眼的阳光下戴上太阳镜一样。

  1958年7月26日,“探险者IV号”卫星将改进的计数器送上天,并提供了“范艾伦辐射带”存在的证据。这个重要的环地球辐射带的发现,使得美国当年在与前苏联的太空争霸中获得优势,范艾伦因此成为1959年5月4日那期美国《时代》杂志的封面人物。

  由于成就卓著,范艾伦获得了不少荣誉和奖励,艾奥瓦大学物理学和天文学系的大楼也以他的名字命名。不过范艾伦本人依然十分谦和,也非常勤奋。

  研究“伽利略”飞船项目

  虽然早在1985年就从教学一线退下来,但范艾伦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精力。他不停地写、算,辅导学生,监督科研,并继续跟踪“先驱者10号”等飞船传回的各种数据,同时从事“伽利略”飞船项目的跨学科研究。

  虽然一生积极投身太空探索,但范艾伦却反对美国实施载人太空计划。2004年,美国总统布什提出让宇航员重返月球及登陆火星的新太空探索计划,就遭到了范艾伦的反对。范艾伦认为这样做代价太大,完全可以用其他遥控设备进行探索。

  名词解释

  “范艾伦辐射带”

  “范艾伦辐射带”是环绕地球的高能粒子辐射带。

  在近层宇宙空间(距离地球100公里到几百公里的空间)中,高能量的辐射远比人们原先设想的要多。高能辐射层在赤道附近呈环状绕着地球,并向极区弯曲。这一辐射层通常就被称为“范艾伦辐射带”。

  20世纪初,挪威空间物理学家斯托默从理论上证明,在地球周围存在一个带电粒子捕获区(大部分区域处于后来发现的辐射带内)。1958年,美国物理学家詹姆斯·范艾伦用美国卫星上的盖革计数器,第一次直接探测到地球周围存在高能带电粒子,从而证实辐射带的存在,因此这个辐射带就被命名为“范艾伦辐射带”。

  “范艾伦辐射带”的发现衍生出了磁层物理这一全新的研究领域,目前全球共有20多个国家的1000多名科学家从事该领域的研究。 (据新华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