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园区经济助推东莞奇迹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1日12:51 大洋网-广州日报

  

园区经济助推东莞奇迹
工业区承载了东莞的工业化之梦。【解码贴士】

  1983年,长安镇乌沙村建立全市第一个加工工业区,掀开东莞工业区创造“东莞奇迹”的篇章。

  【解码人】

  叶燕芬(市民)

  任应华(市民)

  “请问发生火灾的工厂在哪里?”

  “长塘第三工业区。”

  “是什么村的长塘第三工业区?在什么路?”

  “什么村啊?不知道,反正你到这里一问就知道了。”

  这是记者在一年多前初到东莞不久时与一名报料的外来工之间的一段对话。许多外来工只知道自己打工的工厂在哪个工业区内,而不知道坐落在什么村或管理区。在东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遍布全市各个角落的工业区比村或管理区更为知名,俨然成为一种具有“东莞特色”的地名,如果要问路的话,一般只要说出工业区的名字就行了,给老家书信往来、邮寄与快递物品、汇款也完全可以用工业区的名称作为地址。

  时至东莞产业不断升级的今天,工业区的地位仍然无人可以撼动,其所创造的工业产值仍然超过东莞工业产值的30%。可以说,工业区的发展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东莞工业的发展史。

  村村点火 户户冒烟

  “改革开放没多久,村里的工厂就一家家冒出来,像是长通菜那样,然后就有很多人‘暴发’了,我周围很多二十多岁的人,小时候还是玩伴,突然就很有钱了,这个是万元户那个也是万元户。”当时家住道滘镇的叶燕芬这样向记者回忆十多年前自己生活中的巨变。

  那时叶燕芬十七八岁,还是一名高中生。现在她有点感叹自己出生得有点晚,错过了那个个人财富急剧增长的流金年代所带来的机遇。在那个时代,在目睹了莞城、石龙、太平、长安的“三来一补”工厂和最早一批私人工厂的巨大成功后,很多二十多岁、“胆子大一点”的年轻人也投身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洪流中,因陋就简,开办了自己的工厂,“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成了那时东莞最真实的写照。

  《东莞调研》杂志有一篇文章这样描述当时的社会变化:“20年前,一批批洗脚上田的农民和开始涌入东莞的香港人,利用东莞城乡的旧饭堂、旧祠堂和旧会堂,改成‘工业作坊’,生产销往国际市场的产品。”

  “好多人对我们有误解,以为我们都是一夜暴富,实际上我们很多人一开始的时候也是做工人,慢慢地学了点东西,赚了点本钱才自己出来开工厂的。用你们外地人的话来讲,以前也是做‘农民工’的。”任应华说。

  任应华是常平镇金美村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当初进了一家工厂当普通工人。从最初打杂开始,他逐渐从工厂学到一些技术,摸清了工厂经营管理的基本门道,后来自己开了一家毛织厂。他告诉记者,在改革开放之前,东莞是一个贫穷的农业县,很多人连喝粥都喝不饱,生活非常贫困,在上世纪60年代初和80年代初很多人偷渡去香港,目的只是为了能够吃饱饭。在他们村里,有一半以上的农民自己开厂,其中多数都是白手起家的。

  出口创汇逾半出自工业区

  1980~1988年的两轮黄金增长之后,东莞工业形成了轻工食品、纺织服装、家电、机械制造、化学制药、电子及通讯设备、建筑材料等八大行业,但也开始面临阵痛,工业增速从45.9%回落至不到25%,并暴露出了工业结构先天不合理的缺陷,引起了政界和学界的忧虑和反思,“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发展方式、粗放经营模式的“山寨工厂”所带来的种种弊端也日益显现,曾是东莞工业发展功臣的“山寨工厂”成为了东莞工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而此时乌沙的独特发展方式无疑提供了某种借鉴和启示,他们没有把工厂建得东一个、西一个,而是在全市建立起了第一个来料加工工业区,并牛气十足地挑选投资者,将不符合要求的投资者拒之门外。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这个面积只有1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仅约3000人的社区就已经汇集了10多家颇具规模和实力的企业,后来又办起了5个大型工业区,引进了270家外资企业,并涌现出93家、资产总值近13亿元的私营企业。

  东莞市开始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谋求转型,在1994年喊出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口号,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东莞经济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从“数量扩张型”发展向“质量效益型”发展转变;从“政府主导型”经济向“市场主导型”经济转变,并谋求以工业区发展带动外资结构优化、城市布局优化、产业结构优化、资本结构优化和环境的优化。

  与此相伴相随,遍地开花的工厂和小工业作坊也开始大范围“收编”,各级政府开始建设工业区,引导各种经济成分的工业企业安家工业区,而以开发宏远工业区起步的宏远工业区股份公司也如日中天,1994年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成为东莞市第一股(首家上市公司)。

  到2003年,工业区逐渐成为了东莞工业这台大戏的主角,市一级政府根据生产力布局需要,打破地域连片开发了松山湖高科技产业园、虎门港开发区、东部工业园等龙头工业区,各镇、村也因地制宜开发建设了长安振安工业园、横沥石涌村工业区等一大批工业区,并出现了石龙信息产业园、沙田环保工业园等特色鲜明的主题园区。

  据统计,截至2003年底,这些工业区实际利用外资已多达79.6亿美元,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51.6%,创造的工业产值超过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0%,出口总额更高达50%,达到107.6亿美元。

  东莞廿年=发达国家百年

  改革开放初期,东莞与全国大多数城市一样,资金奇缺,技术落后,人才匮乏,当时全市工业产值不过4亿多元,去年则已经实现了4470.03亿元的工业产值,25年增长1000多倍,其中仅高新技术企业工业产值就达到了925亿元,成为了蜚声国际的制造业名城。

  早在1999年,专家就这样评价“东莞奇迹”:仅仅用了不足20年的时间,从农村工业化出发,东莞就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用了100多年、亚洲“四小龙”用了40年才完成的工业化进程。

  【破译结论】

  一个在1979年工业产值仅有4.2亿元的地地道道的农业小县城,在20年时间内却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历时100多年才完成的转型,一跃而成为一个工业化城市,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这一切究竟是偶然还是必然?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如果离开了遍布东莞各区、镇、管理区的大大小小的工业区,那么人所尽知的“东莞奇迹”就无从谈起!

  大事记

  ●1983年,长安镇乌沙村建立全市第一个加工工业区。

  ●1988年,首家世界100强企业瑞士雀巢投资东莞,东莞也成为我国最大的咖啡生产基地。截至2005年底,世界500强企业已在东莞投资建设了70家企业。

  ●1994年10月,东莞第九次党代表大会上提出、制定了东莞市经济升级转型的发展战略。“九五”时期,又在基本实现农村工业化的基础上,推进“第二次工业革命”。

  ●1997年,虎门港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对外国籍船舶开放的国家一类口岸。2003年6月,广东省计委审批通过虎门港总体规划布局方案。

  ●1999年8月,东莞市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城区科技工业园动工兴建。

  ●2000年,东莞市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脑设备生产基地,零部件配套率高达95%,电脑磁头、机箱及半成品占全球市场的40%,驱动器占30%,扫描仪、微型马达占20%,键盘占16%,主板占15%。同年,东莞市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

  ●2001年,东莞市政府制定颁布了《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是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旧48条”。

  ●2001年11月,东莞首个跨镇区建设的大型工业园区——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2年5月,松山湖又被评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003年6月,《东莞市鼓励镇区工业园区发展的优惠措施》出台,对镇区发展工业园区在用地、规划建设、项目报批、环境保护以及人才引进等各方面给予诸多优惠,以鼓励园区经济发展。

  ●2005年,东莞市实现工业总产值4470.03亿元,逼近5000亿元大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