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公共决策 不能只讲“结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1日14:22 南方网
  人民日报华南新闻网络版 宣华华

  公共决策不能只讲“结果”,还要学会向公众讲“道理”。就“拍卖野生动物狩猎权”事件而言,需要向公众解释科学依据这个“道理”,讲清楚“捕杀野生动物”与“保护生态平衡”的关系,以消除公众对此的模糊认识。

  公共决策向来追求“科学化”,这一点几乎不会产生异议。近日,一则“我国首次

拍卖野生动物狩猎权”的新闻,引发了社会舆论强烈质疑的事实,却似乎在提醒公共部门的决策者:公共决策还应当“科普化”。

  8月9日有媒体报道,“4万美元可以举枪射杀一头野牦牛、1万美元能猎获一头盘羊……8月13日,受国家林业局委托,我国首次秋季国际狩猎野生动物额度将在成都举槌拍卖。”这条不同寻常的新闻引发了各方的质疑,网上论坛、平面媒体都出现了讨伐之声。

  《拍卖的是“狩猎权”还是人性之丑》、《“狩猎限额”难挡美元诱惑》、《拍卖野生动物狩猎权让人心寒》……这些颇具代表性的言论,纷纷表达了公众对拍卖狩猎权一事的忧虑。

  尽管各方言论有不同的着眼点,但最为核心的问题仍是:捕杀野生动物的必要性何在?事实上,这显然也是公共决策者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而回答这个问题必然要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社会舆论的反弹其实表明:各界人士不但需要了解决策的结果,还要弄清决策的过程和依据。这正是民意的生动体现。也只有如此,才能释疑,消除民意的反弹。

  显然,在一个日益决策民主化的公共社会,公共决策不能只讲“结果”,还要学会向公众讲“道理”,以满足公众民主参与的要求。就“拍卖野生动物狩猎权”事件而言,需要注重向公众解释科学依据这个“道理”,这就直接要求公共决策的“科普化”。更具体来说,就是要讲清楚“捕杀野生动物”与“保护生态平衡”的关系,以消除公众对此的模糊认识。

  事实上,一方面我国公众科学素养不高,整体科学知识水平较为低下;另一方面在处理各种公共事务中,涉及科学内容的事务繁多。因而,当公众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之时,上述两个方面的落差就会形成矛盾。这就需要对公众进行更多的“科普教育”,以培养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现代公民。公共决策的“科普化”,正是一个良好的结合点,值得期待。(编辑:张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