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书商吆喝很多 好书导读太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1日14:53 新民晚报

  连日来热热闹闹的上海书展犹如一个书的海洋,爱书人徜徉其中,乐此不疲。然而有不少读者抱怨,书出得太多,面孔相似的不少,不知该选哪本好。

  每年20万种图书的出版量,已使我国成为当之无愧的出版大国。与此同时,产生的“泡沫”也不容忽视,良莠混杂的情形,使得许多好书无法到达读者手中。

  “对路”营销效果好

  2006上海书展期间,举办了近200项活动,创了纪录。活动主要围绕各出版社的精品重点图书展开,为读者提供了“方向”。

  昨天下午,在书展中央活动区举行的座谈会“校园暴力和家庭问题——我们如何保护自己”抓住了众多家长和学生的注意力,中国福利会出版社为推荐新书《阳光校园拒绝暴力》和《青春潘多拉》,特地请来华师大心理咨询中心的专家与中学生们交流,指导他们面对校园暴力和家庭问题时如何进行自我心理疏导。

  前几天,上海画报出版社邀请美术教育家宋建社作“美术高考专题讲座”,也吸引了数百名学生。讲座结束后,宋老师签售他的新书《色彩静物临摹》和《素描人像临摹》,受到追捧,半小时签售了近百本。

  同济大学出版社召开的“上海城市遗产保护座谈会”,同样引来了读者对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所著《古城笔记》的关注。诸如此类文化含量高、针对性强的图书宣传活动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读者仍感不“解渴”

  尽管各类营销活动搞得火热,可相对全场10万种图书来说仍嫌不足,形式多样的活动固然夺人眼球,但基本都属于出版社“自我介绍”。

  这次书展上,华师大出版社主办的“专家为青少年荐书系列活动——青春岁月的理想读书”应该算是难得的非宣传一本书、非宣传一社书、只谈“读书”本身的一次活动。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张汝伦、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江晓原、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许纪霖等知名学者,提出多读经典、少读流行等观点,一些青少年听众表示获益匪浅。在世纪馆的上海教育出版社和上海科教出版社展位上,来自复旦中学的10位高一学生作为志愿者向同龄人荐书,收效也不错。这些事先经过书店服务基本要领培训的小志愿者,更容易与青少年读者沟通,在他们的推荐下,《数学大师》《北大“赛先生”讲坛》等经典科普书、人文著作销售兴旺。

  不过总体来看,此类导读活动并不多,读者期盼着有更多专业人士、专业机构来真正关心人们的阅读生活,不带或少带功利色彩,把最好的图书从茫茫“书海”里“舀”出来,推荐给读者。

  本报记者李菁

  (相关报道见A23·文娱新闻)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