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三年风雨路 “老友”遍佛山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1日15:20 大洋网-广州日报

  

三年风雨路“老友”遍佛山
核心提示:

  三年风雨同路,一份报纸的茁壮成长,离不开那些与我们并肩而走的“老友”——那些与《广州日报》和《佛山新闻》共同成长的坚定的支持者。

  在《广州日报·佛山新闻》创刊三周年前夕,记者采访了这些“老友”。看着那满

床1300多本的《广州日报》剪报,感受着那围绕着报纸谈笑风生的温馨家庭,赞叹着那些与记者战斗在一起的弟兄,记者由衷地感觉到,如果没有了这些坚定支持的读者所筑起的有力后盾,根本支撑不起《广州日报·佛山新闻》每天20万份的强劲的发行量。

  正是越来越多的“老友”在关注、关心和关爱着我们,我们才得以在短短三年里以如此迅猛的速度成长着。三周年之际,让我们跟 “老友”们说声:“谢谢了,谢谢三年来给我们前进的力量!”

  铁杆报迷篇

  最狂热“老友”:吴桃

  南海大沥镇的吴桃先生是位无所不藏的收藏家,10多年来,吴桃收集本报剪报1300多份,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对《广州日报》的发展作了归纳整理。

  寄语:

  收藏报纸已经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了,祝《佛山新闻》越办越好,让我收藏的剪报越来越精彩。

  10年收藏本报剪报1300多本

  吴桃说,喜欢看报是他几十年不变的习惯。十多年前他就开始萌生了剪报的想法。刚开始的时候,他一咬牙订下了五份报纸,但到了近10年,他就开始放弃订阅其他报纸,只订一份《广州日报》,专心致志地收集本报的剪报。

  在吴桃的房子五楼的房间里,摆着一张旧木床,木床上面整齐地摆放着至少有1000本的对开大笔记本。“这可是我新婚时所用的大床。”吴桃告诉记者,由于收集的报纸越来越多,为了让收集到的剪报更好地摆放保存,他于是空出新婚时候的大床用来放置报纸,现在连床前、床后、床底都堆满了剪贴好的报纸。

  “这里共有1300多个本子,单是剪报的本子就已经花去了万余元。” 吴桃悉心地对所有的剪报都做了分类,共30多个系列。吴桃评价说:“《佛山新闻》的报道,对我家乡的报道的时效性、全面性有时甚至高于当地媒体。”

  最年少“老友”:杨兆基

  15岁的杨兆基很活泼,他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天天读报,如今他已经是顺德实验中学初三学生了,虽然年纪小,却是《广州日报》的“资深”读者了。

  寄语:

  看《佛山新闻》让我清楚地了解发生在身边的事,祝《佛山新闻》三岁生日快乐,也祝《佛山新闻》每天都可以报道精彩的新闻给读者。

  读报让我学会关爱家人

  杨兆基小学4年级便在父母的发动下,开始看报纸,至今一看就是5年。在杨家,每天雷打不动的事便是一家3口一起读报,杨兆基说这是他们家最温馨的事。

  作为三口之家的独苗,杨兆基是父母捧在手心的宝贝;长在家人关怀中的他也理所当然地享受这种关爱。是《广州日报》上这样一则小故事却让他懂得了要去关心自己身边的人:不识字的妻子给平时只吃两个馒头的丈夫画了三个馒头,意思是让丈夫在外头别辛苦了自己,多吃一个馒头。这个小故事给小杨带来了深刻的启发:“其实只要一点细微的关心,就会让家人感到温暖。”

  和一般中学生关注时尚明星不同的是,杨兆基最爱看新鲜热辣的时政新闻,每天不忘读《广州日报·佛山新闻》及《顺德金版》。“看《佛山新闻》和《顺德金版》可以了解很多佛山的新闻,很全面,同学都很佩服我。”杨兆基说,近年来佛山发生的各类大事杨兆基可谓如数家珍,俨然一个“佛山通”。

  最长情“老友”:何润泉

  何润泉今年已经69岁了,但依然神采奕奕。对于自己的读报经历,何老先生不但钟情本报40多年从未改变,在他的感染下,他们全家三代人也成为了《广州日报》的忠实读者。

  40多年的“广日情怀”

  何润泉家里足足住了三代人。包括他和他的爱人,还有他的儿子、女儿、女婿以及外孙。

  寒暄之后,记者才发现,摆在大厅中内的一台液晶大电视机,原来是何润泉参与《广州日报》的活动时抽中的奖品。作为一名《广州日报》的FANS,何润泉参加了本报近年的各种活动。在前两年本报举办的一次活动中,无意中就中了这份当天的大奖。 “真应了《广州日报》说的‘好人有好报’啊。”何润泉笑着说。

  上个世纪60年代,何润泉就开始订阅《广州日报》,这时的何润泉才20多岁。1976年,因为工作的关系,何润泉举家迁到了佛山,但他订报的习惯依旧。

  “现在最大的变化是看报纸要跟家人争了。”何润泉开玩笑地说。在他的感染下,他的爱人、儿子、女儿、女婿全都读起了《广州日报》,每天早上7点左右报纸一送到,全家人就开始“抢夺”。就连6岁的小外孙也会抢着看《广州日报》上的图画。

  寄语

  从黑头看《广州日报》到现在头发也发白了,身边的事情都在改变着,唯一变不了的是看《广州日报》的习惯。希望《佛山新闻》今后能一如既往地反映佛山人的身边事。

  专业线人篇

  老刘:

  和记者一起出生入死

  老刘其实并不老,20多岁的年纪,短短三年中向本报报料300多条,还与本报记者一起“出生入死”。

  老刘说,让他最难忘的还是和本报记者一起去佛山南北大道忠义路口暗访黑自行车非法交易的事。

  那天,他们到那里时,已经有很多黑车摊主在摆摊经营了。乔装身份和几个摊主聊了一番后,需要拍几张照片,当时他心里真的很害怕,万一被发现就惨了。后来老刘和记者一商量,就佯装买车人,引开摊主视线,让记者趁机拍照,留下了宝贵的现场证据。该报道见报后,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黑车市”随后即被多部门联合执法取缔。

  寄语:

  佛山记者站的记者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成熟,祝愿《佛山新闻》能更多地奉献给读者弘扬正气的新闻。

  梁世强:

  为三周年制作纪念封

  梁世强只有23岁,却是本报一位老牌通讯员。从2002年他还念大学的时候,便开始向本报提供新闻线索。到目前,以他为通讯员发表的新闻已超过300篇。8日本报《佛山新闻》扩版第一天,热心的他就将精心设计的纪念封送到记者站。

  2003年4月12日,梁世强正式成为本报通讯员,并为新闻报道《百岁广三铁路宝刀未老》提供重要线索。《佛山新闻》创办后,梁世强源源不断向本报提供线索,题材涉及历史、文化、收藏、民生等多个方面。梁世强说,他以前对时事不太关心,但自从成为本报通讯员后,走在路上都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寄语:

  希望《广州日报》与《佛山新闻》的“老友”越来越多,新闻越来越好。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