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博客“上锁”,网络空间重归理性?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1日16:07 浙江在线

  人不是简单的动物,寻求解释生命意义的压力本质性地存在于人的内心深处,当泛娱乐膨胀到巅峰,人们会更加渴求摆脱喧闹,回归宁静的思考。就像西方“垮掉的一代”之后,出现了“两代人的拥抱”等回归潮流,我们也会有这一天。

  ●主持人:龚丹韵●嘉宾:梁永安(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新闻背景:上半年博客还大有蔓延之势,近日却挫折连连:一些博客经营网站倒闭不说,有些地方反而流行给博客“上锁”,让博客真的由“公众客厅”退回成了私家日志。从“今天你博了吗”到“今天你博客上锁了吗”两个流行语的变更印证了博客时代的纷纷扰扰。有“韩白之争”中的势不两立;有“易葛之辩”中的粉丝群架;还有池莉惊呼:博客这个“公共领域的秀场”俨然一个“疯人院”。近来众多名人的撤博事件,都为博客闹剧的行将结束提供了注脚。究竟是网络的自我净化功能在发挥作用,还是博客泡沫破灭之后的理性回归?

  主持人:《中国博客宣言》曾这么写道:博客使互联网第一次有了知识积累、文化指向,使人类由粗放的数字化生存,过渡为精确的目录化生存。然而带来如此冲击力的博客如今却面临着上锁、撤博,您怎么看这些网络空间里的微妙转变?

  梁永安:我觉得上锁、撤博是一种逃避行为,对博客的发展、互联网的进化未必是好事情。当初博客之所以引起那么大的关注,正是因为它与传统日记的性质不一样,突破个人空间,进入到公共视野,这样的过程包含了人们自我意识的孕育、觉醒和张扬。不同于过去的宏大叙事,如今个体生命的价值得到了更多的阐发和认同,博客的出现可以说填补了传统中的某些不足。而且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博客看作网络新工具,它更是一种文化资本、文化资源,通过在公共空间内的言说、反馈,个体可以获得与陌生个体、陌生群体之间的交往机会。中国传统比较偏重熟人社会,不太擅长现代化要求的陌生人社会之间的相处规则。博客对这些规则的建立、调整而言是块很好的试验田,博客上折射出的争论和反思无异于大社会中的小缩影,有探讨的必要和意义。上锁、撤博就失去了对社会的建设意义,那不是网络集体的自我净化,只是一关了事、独善其身的懒人思维方式。运动中的事物总是尘土飞扬。尚在发展阶段的新东西难免暴露丑陋的一面,有能力的文化人应该需要正面迎接挑战,退出不是好办法,反而说明自身力量的疲软无力。而且某些人可能更是出于文化傲慢而采取这些行为,觉得自己的言说才是权威,容不下批评,撤博也许是摆摆姿态,看似个人无奈,实则也是一种强势反应,说不定还会再回来。

  主持人:由于对博客上的污言秽语、“沙发族”、“哄客”积累了太多不满,有人甚至说互联网、博客迎来的是个“群氓时代”。在这片喧嚣中,上锁、撤博虽然有些消极,但也算难得的冷静之举。这是不是意味着博客开始渐渐萌发了自我反省、回归理性的幼芽?[1][2]


作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