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论松江近期的小戏、小品创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3日09:56 东方网

  陆军作品集在上海戏剧艺术的版图上,有一片美丽的疆域,你绝对不能小觑,那就是人文荟萃、物华天宝的古城松江。

  作为松江人,说起松江的历史,我喜欢用这样一段话来描述:早在6000年前,当上海还是一片汪洋时,先民们就已在九峰一带繁衍生息,他们创造了5000年前的崧泽文化、4000年前的良渚文化,3000年前的马桥文化。所以,松江堪称“上海根”(“上海根”三字为

笔者在1991年首创)。

  而说起松江的戏剧,作为松江人,我则喜欢用下面一段话来形容:

  松江地理有山有水,充满戏剧节奏;松江男子多情多义,充满戏剧动作;松江女孩能歌善舞,充满戏剧韵律;松江文人能诗擅画,充满戏剧底蕴,松江田歌恣意汪洋,充满戏剧情趣,所以,松江堪称“戏剧之乡”。当然,这段话过于感性了,有一点戏谑的成份。但松江的确拥有着深厚的戏剧传统,据松江县志记载,登上《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名录的历代松江戏曲作家就有13人。如元曲作家钱霖,著有《醉边馀兴》、《江湖清思集》,其杂剧,常在民间演出。顾德润自刊《九山乐府》等作,《太平乐府》收载他不少散曲。此外,如李用之、顾廷玉、班惟志俱工元曲。同时,松江杂剧的演出繁盛,名伶如翠荷秀、连枝秀、顾山山皆名噪一时。至明代,松江有王玉峰的《焚香记》传奇作品,叙王魁与桂英故事;顾瑾的《佩印记》,叙朱买臣故事;王棫的《梨花记》、《异梦记》等23种。清代书法家、文学家张照精于音律,曾一度主持宫廷乐部,编著过《劝善金科》(10本)、《升平宝筏》(10本)等著名大戏。雍正年间,黄图珌著《雷峰塔》戏剧,对后世《白蛇传》戏曲发展有重要影响。同时代朱龙田,著有传奇《壶中天》传世。

  松江又是沪剧的发源地之一,据《瓶花斋脞录》(手抄本,藏松江博物馆)记述,清乾隆(1736~1795年)年间,已有“花鼓戏”在松江流传演唱。为沪剧渊源之一。松江也是曲学大师俞粟庐的故乡,其子俞振飞是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为松江人所骄傲。

  松江的当代戏剧,是现代人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舞蹈。因为有了伟岸的背景依托,因为有了丰裕的诗学浸润,因为有了澎湃的传统张力,松江人的戏剧创作便有了别样的境界。

  这一境界是由松江老中青三代人的共同努力获得的。曾以《红烧鸡》、《篱笆边上》、《新嫂嫂》、《摇篮曲》等小戏佳作蜚声剧坛的著名农民剧作家徐林祥宝刀不老,时有新作问世;沈玉亮、章军权等一批徐老先生的弟子则正值创作盛期,厚积薄发,硕果累累;而一批年轻的作者正在不断成长。即便是在当下戏剧界整个生态不尽如人意的今天,松江的戏剧同仁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依然乐滋滋地经营着自己的田地。仅从近期我看到的二十多部小戏、小品新作的字里行间,也大体上能揣摩出松江剧作者那种群体性的气定神闲的姿态。

  欣赏松江的小戏、小品新作,首先令我眼前一亮的当属一组反映新生活的作品。曹伟达的《大胖儿子》,满腔热情地讴歌了“开天辟地第一回,农民有了小城镇保险”的新鲜事。作者以喜剧的手法,生动地塑造了一位徜徉在新生活斑烂田园里的风趣老人的艺术形象,看似夸张,却有着扎实的生活底蕴——老人的“逗逗儿子媳妇”的喜剧性动作除了自身的性格因素以外,更多地源自于新生活给予她的力量,她的乐观与幽默因为有了经济支撑的底气才更显得率性与可爱。这样的艺术把握体现了作者对生活本质层面准确拿捏的功力,使作品在供人会心一笑的同时更有了独特的审美趣味。徐林祥与沈伯新、庄永兴合作的《卖红菱后传》,以徐老先生一贯的“民间情绪、民间智慧、民间色彩”的艺术风格为传统小戏《卖红菱》中的男女主人公“还愿”,这一出以唱为主的小戏曲,在传递时代进步的铿锵足音的同时,也在纵情倾吐新一代乡村男女青年在事业、情感与价值观上的美丽心声。在章军权的《特殊的一课》中,男女主人公的行为令人捧腹,也令人扼腕。作者通过一个极为奇特、近乎荒唐的事件从侧面展示了新生活的内涵与外延正在逐渐改变着愚昧可笑的生活误区的种种魅力,显得别出心裁,别具一格。朱政莲的《家教》,通过社区居民学文化、学礼仪、学艺术活动的展示,从容地描摹了学习型社会的大环境对普通人生活秩序的一次重新“洗牌”。而黄伯奎的《双休日》,则巧妙地撷取了一个习见的生活场景,既对新生活予以不露痕迹的礼赞,又对传统美德予以不动声色的褒奖。

  在松江的小戏、小品新作中,尤以歌颂性题材的作品居多。章军权的《租摊位的故事》、《乡长家里的电话》写得从容不迫,真实感人;沈玉亮的《炸不垮的古镇》、《董其昌学书》,是作者对松江历史人物与事件的一次有意义的戏剧扫描,特别是后者,结构精巧,细节得当,堪称小戏佳作,体现了作者驾驭小戏艺术的出色才华;陆春彪的《村长吃鱼》生动地描摹了一位乡村基层干部所经受的虚拟的道德考验的心路历程,夸张而又不失分寸;顾顺林的《哥儿们》是这部作品集中唯一一部正面展开冲突的戏剧作品,这样的结构方式很不好写,特别是对对立面人物的思想、情感转变的处理,一不小心就会掉进公式化、概念化的窠臼,但作者却举重若轻,从人物内心体验出发,入情入理,张驰有度,令人信服地完成了这一高难度动作。范奕中老先生是一名经验丰富、擅长多种文艺体裁的“快枪手”,作品已有数百部之多,他与夏青合作的《一杆秤》,以娴熟的编剧技巧,酣畅淋漓地吟唱了一首军民鱼水深情之歌,再次展现了范老先生的艺术功力。沈伯新的《醉人的喜酒》、钱勇赴的《新妈妈》、沈勤贤的《训女婿》、周晓华与钱炳荣合作的《酱园飘香》以及黄抒绮的《秘密揭开以后》等作品,以他们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与表达方式,虽然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各自的价值取向,但却异曲同工,热情澎湃地歌颂了真善美的东西,体现了作者严肃的社会责任感。

  尤为可喜的是,在松江的小戏、小品新作中,还有一组针贬时弊的作品,如章军权的《戴红袖章的女人》,袁雪蕾的《青菜豆腐》,沈伯新的《一袋垃圾》与《请保姆》,沈玉亮的《大人与小孩》。其中尤以《青菜豆腐》令人击节赞赏,读来精神为之一振。作者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通过一个朴实无华的情趣性误会,生动地再现了当下时的人情世态,以小见大,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鲜活的生活质感。袁雪蕾是位年轻的女作者,她令我想起了早年松江编剧群体中为数不多的优秀女作者吴媞,不知小吴还能否重返戏剧创作园地,去耕耘一片属于自己的田地?

  相对来说,松江的小戏、小品新作中描写爱情的作品比较少。顾安娜的《千纸鹤》,以讥讽的笔调善意地批评了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的恋爱观。袁雪蕾的《杨柳树下》,则鞭挞了一个令痴情女子极度失望的“成功男人”朝三暮四、得意洋洋的丑恶嘴脸。比较起来,陆永明的《但愿人长久》要成熟一些,深沉一些,耐看一些。作品刻划了小人物之间相濡以沫、相依为命的情感,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剧中人物的无奈、苦涩与辛酸生命经历充满了同情,读了令人唏嘘不止。

  值得一提的是,在松江的小戏、小品新作中,一连欣赏到章军权创作的四个小品,质量均属上乘,令人刮目相看。小章的作品不张扬、不轻狂、不落俗套。如喜剧小品《特殊的一课》,表面看是作者在以极为夸张的形式纵横呈现戏剧脉络,骨子里却透出些许人生的悲凉感,不经意间给人以复合的审美感受,实为难得。悲剧小品《戴红袖章的女人》以独特的视角,令人荡气回肠的情节,有力地鞭挞了见利忘义、损人坑人的丑恶社会现象。《租摊位的故事》、《乡长家里的电话》均是歌颂党的好干部的题材,这类作品最容易写成标语化、口号式的文字,但作者在布局谋篇上苦心经营,在戏剧纠葛上匠心独运,写得亲切感人,毫无说教之嫌,实属不易。小章原为业余作者,经过近二十年的不懈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已成为文化馆一名称职的创作辅导干部。他的成长,尤其令我欣慰。

  观赏松江的小戏、小品新作,欣喜之余感到尚有两点稍嫌不足。一是从整体上说,尚缺乏具有示范性的精品力作。一些作者对时代精神的把握、对生活本质的理解、对作品内涵的开掘尚缺乏深度;还有一些作者对小品这一艺术形式的特征还不太熟悉,误将小品当成了小戏曲的压缩,常常借助于传统的“套子”来结构剧作,显得既局促又单调。作品浮光掠影多,深层透视少;浅吟轻唱多,黄钟大吕少;似曾相识多,创新出奇少。二是有些遗憾的是,松江还有几位颇具戏剧写作实力的“老将”的作品没有露面,如长于戏剧纠葛的学院派“老法师”丁峥,文学功底好且善于思考的“多面手”欧粤,颇具田园风情诗特色的“泖田诗人”沈孝慈、戚永芳,擅长描摹民俗民风的老先生沈国民等等。或许假以时日,他们会给家乡父老以共同的惊喜,我们热切期盼着。


作者:陆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