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黑土地上的爱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3日15:24 新民晚报

  ◆杨东平

  今年暑假,我们这些当年在黑龙江五大连池市(原德都县)插队落户的老知青,自行组织了一个“还乡团”,重返北大荒的第二故乡。合心屯仍是土坯草房、泥泞的路,人均年收入2000元左右,未脱贫困状态;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化却是实质性的。成群的奔马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四轮拖拉机。由于实现了机械化,使用化肥和除草剂,农民已不

用人工播种、锄草、收割,不仅劳动强度大大降低,而且一年只需干两个月的活。尽管收入不高,农民手里终于有了闲钱,各家都有手机,如厕用纸,小孩零食不断,一些农户安装了简易的太阳能洗浴装置。素来闭守恋家的乡亲大量外出务工,墙上的口号是“走一人富一家,走一户富两户”。这些变化都令我们难以想象而极为欣慰。相形之下,乡村教育的贫困和文化的凋敝则十分触目,初中辍学的学生很多,打麻将、看电视、坐在村头聊天成为村民主要的生活内容。

  虽然县、乡政府对“招商引资”更感兴趣,我们的兴趣却在于文化和教育。老知青通过捐赠,帮助屯子建立了一个拥有1200册书的“知青图书馆”和一个电脑信息站。同行的还有6位“80后”的小知青,他们通过支教活动体验农村,认识农村。住在30年前知青点的草房和土炕上,一张开眼就被热情的农村孩子所包围,直至入睡。在北大荒他们不仅看到了广阔的地平线、璀璨的星空、向日葵和白桦树,而且建立起与农村和孩子们的真挚感情,为他们打开了人生的另一维度。事实证明,他们的收获比我们更多、更重要。

  8月1日,来自上海、北京、哈尔滨、宁波等地的数百名老知青和他们的子女,在黑河的爱珲举行了“黑龙江知青纪念馆”奠基典礼。是日,黑龙江的游轮上欢声笑语,与会的还有上一代知青的代表董加耕、邢燕子、侯隽等。当上海知青代表团打出“上海知青向黑龙江的父老乡亲问候”、“黑土地上有我们的爱”的巨大横幅时,令人不禁动容。穿越30年的时空,以一代人的青春和血汗造就的共同情感和文化,依然热烈而深沉。

  今天,已整体进入退休年龄的“知青文化”,所昭示的既不是当年大返城和知青文学控诉和揭示苦难的主题;也不是上世纪90年代知青回忆录的高潮所体现的“青春无悔”的怀旧。其追求一是将老知青对农村的感情和联系传递给下一代,二是力所能及地回报第二故乡,体现的是教育性和公益性的价值。同济大学的研究生张屹南提出了“新知青文化”的命题,认为应当赋予当代青年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关注农村、服务农村、反哺农村的新义。

  在操作性的层面,“新知青文化”应当建立在“青年志愿者”和“志愿者精神”这一新的平台上。我所在的“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前身为“西部阳光行动”),一个主要项目是组织首都大学生利用假期到西部农村支教。目前对这一项目的拓展,计划组织老知青中那些刚退休的教师、医生、工程师等,参加贫困地区农村建设。这些“老志愿者”是一笔极其巨大的人力资源,与大学生志愿者相比,他们更有农村工作的经验和实力,并富有报效农村之心。这样,“新知青文化”将成为由老知青和小知青两代人共同参与塑造的“志愿者文化”,从而为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