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变(通道转兵1934.12)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4日10:49 红网-三湘都市报

  

变(通道转兵1934.12)

  湖南通道恭城书院,游客们来这里参观,接受爱国主义教育。1934年12月,红军在通道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暂时改变北上路线,转而西进贵州,召开了黎平会议,红军命运开始扭转

  

变(通道转兵1934.12)

  通道杉木桥乡小水村,两名吹奏唢呐的侗族男子。1934年9月14日,为掩护红六军团大部队过境,在弹尽粮绝后,18名红军战士从他们身后的悬崖跳下,壮烈牺牲

  

变(通道转兵1934.12)

  通道菁芜洲芙蓉村,一座小山上的木林庵,四周树木葱茏,据说这里是通道转兵会议的召开地点

  

变(通道转兵1934.12)

  湖南通道陈团寨的老人们。1934年冬,他们中的很多人以及他们的父辈都为红军带过路

  

变(通道转兵1934.12)

  湖南通道皇都镇重阳楼里打牌下棋的老人。重阳楼修建于清光绪年间,是专门为老人修建的娱乐场所,体现侗家人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变(通道转兵1934.12)

  好客的湖南皇都镇侗家人为远方来客献上独具特色的侗家“合拢饭”

  

变(通道转兵1934.12)

  湖南通道黄土镇风雨桥头,一位侗族女孩在化妆红军的"救命山"

  中央红军过湘江后,步入了巍峨的越城岭大山。山高路远,在我们由广西进入湖南的路上,算是有了切身体会。从龙胜到通道,不到100公里的路程,车在蜿蜒的公路上颠簸了4个多小时。路边时有塌方,整条道路泥泞不堪,维护欠缺。寻江从脚下的山谷淌过,两岸高山耸立。

  当年红军从数十里外的广南、平等一带进入通道。尽管行走的路线不同,然而横亘在面前的都有雄伟挺拔、绵延数百公里的老山界(即越城岭),且红军走过的路比我们险阻得多。陆定一对此描述:“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老山界被称作红军的“救命山”,余下的3万疲惫之师入山后,获得了短暂的喘息时间。

  翻过山即入湖南境内。据陈云在《随军西行见闻录》里介绍:“赤军由广南寨西北进,即为两河口与牛皮山,地处桂湘交界,由此下山西通湘之通道,北通绥宁,南通三江……”此时的形势是,蒋介石在通道以东绥宁、城步,以北靖州、会同、洪江、芷江一带布置了近20万兵力,形成一个大口袋,只等红军来钻。桂军则依然奉行“反蒋防共”政策,为防止红军退回广西,以2师之众一路防守追击。

  红军面临着和湘江战役一样的生死抉择,“不为胜利者,即为战败者”,而且可能导致全军覆没。历史证明湘西南没有成为红军的葬身之所,相反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浴火重生。这样一块地方,因为地处湖南,难免让人心生几分好奇、几分自豪。

  7月12日,我们进入通道后,一路上可见到连绵的山头、葱绿的树木,以及点缀在山间的古老侗寨。上午9时,车过临口乡中团村,这一带曾是红一、九军团经过的地方。从山头倾泻下来的阳光,山间的静谧氛围,很难让人联想起这一带发生过行军战斗。我们途经的321省道旁,晒满用山上木材制成的胶合板,据说因为当地木材资源丰富,全县已有数十家木材加工厂和众多零散木材加工点。沿路散布底色略泛黑的侗族木房,屋前的稻田尚泛着青绿。

  抵达杉木桥乡小水村时,在村口遇见背背篓给家人送雨伞的陈根凤老人。陈为侗族,有1子4女,与我们说话时,面现孩子般的羞涩。该村为红六军团西征时小水战斗所在地,村西头公路边立有一块碑标示。通道县党史办的工作人员解释,来此处是想让我们了解红六军团开辟西进道路付出的重大牺牲。

  1934年9月14日,肖克率领的红六军团由城步黄桑坪向杉木桥前进时,突遭湘军第15旅袭击,后卫部队被截断。为掩护大部队西进,占据大坡界山腰高地的30多名红军指战员在战斗中牺牲,仅剩的18名红军战士退路被截断,集体跳下背后的50多米高的悬崖身亡。

  村西头即为大坡界。我们沿碑旁的水泥石阶而上,经过一道侗族特色的凉亭,便到山顶的小水战斗地点。这里有通道县委县政府1991年修建,由肖克题词的小水战斗纪念碑,透过周围长满的竹子、灌木叶,东北面可见红军就义的悬崖,西北可俯视小水村,村中侗家房子、风雨桥、小溪皆在眼底。

  据小水村小学内的潘松云老人回忆,她1962年在大坡界山弯中采蕨菜时,曾看到刻有“红军师长”字迹的墓碑。几乎同一时期,村民在山脚下起房子,挖出过粗大的脚骨头,疑为跳崖身亡的红军战士的。然而当时没有人细究这些事情,红军打仗的事逐年被淡忘,直到1990年代政府立碑纪念后,往事重新被人提起。

  有争议的转兵会址

  中央红军进入绥宁、通道地域时,刚刚经历过湘江血战,士气低沉,且前有国民党中央军和湘军围堵,后有桂军追击,处境极为危险。1934年12月12日下午7时,中革军委发出了“万万火急”的电令,指令红军继续西进。中央领导人在通道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暂时改变了北上与二、六军团汇合的行军方向。这就是著名的“通道转兵”。

  因当时处在行军打仗的紧急时刻,关于通道会议的原始记录,一张纸片也没留下。因而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及内容,只能从见证人的追述中推测。李德的《中国纪事》记载:“在到达黎平之前,我们举行了一次飞行会议……毛(指毛泽东,编者注)的建议被通过了,他乘此机会以谈话的方式第一次表达了他的想法,即应放弃在长江以南同二、六军团一起建立苏区的意图,向四川进军,去和四军团会师。”他还回忆会议是在一所“独立房子”中召开的,这是迄今与会者最早、也是最直接的记述。

  从目前发掘的史料看,通道会议最早见诸笔端的,是肖锋写于1934年12月13日的日记。肖在日记中写道:“在渠水河畔牙屯堡的一个祠堂里,我们又见到了周副主席(指周恩来,编者注)……周副主席高兴地告诉我们,插向黔东的计划,是毛主席在通道会议上提出的。”

  通道县关于会议召开的地点,目前存在三说:今县溪镇(原通道县城)恭城书院,菁芜洲镇木林庵,牙屯堡镇外寨村吴文用家的老屋。我们实地采访了这三处地点。

  木林庵位于菁芜洲镇芙蓉村的一座小山上。山下的村落叫棉花团,属芙蓉村六组,7月12日,我们在村民吴祥银的带领下,登至庵中。庵坐南朝北,前面是一块平地,据说四周的部分树木已遭砍伐,但仍树木葱茏。63岁的吴祥银打开门,我们在顶梁柱上看到庵的重修日期:1985年7月14日。

  吴曾听爷爷讲述,红军路过时曾在他家炒菜,把桐油误做茶油使用,走后付了钱,还留了一张纸条在吴家。“我爷爷也送红军走了一段路,到炉溪村山头上就不走了。”吴的爷爷记得红军是从南面溪边过来,往牙屯堡方向去的。

  考证者根据陆定一日记中军委一、二纵队1934年12月12日到芙蓉一带宿营的记述,及当地老人“木林庵外有很多马,周围有红军放哨”的回忆,推断转兵会址在木林庵。

  在牙屯堡镇外寨村采访时,退休老人吴总全给我们的一叠材料,认定通道会议会址在该村吴文用家的老屋。该屋毁于1976年的一场大火,我们在寨口凉亭边看到的是在原址上新砌的房子。材料中提供的开会理由是,邓颖超回忆“会议是在城外附近农村某处一家农民的厢房里举行的,当时这家农民正在举行婚礼”,而该村已故的老人杨再隆生前曾讲述,1934年12月11日(农历十一月初五)村民吴文用举办婚礼,红军在这一天到达村子。

  外寨村前是稻田,一条小溪从田间穿过,东边为海拔逾千米的太平山。据当地人介绍,红军就是下太平山的芋头界,沿小溪经龙寨、老寨到外寨的。村民对通道会议会址非常关心,见我们到来,齐聚凉亭观望。村里的负责人拿出一张“外寨村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图纸,并介绍该村已于2002年建成“通道转兵会址大门”、红军长征纪念亭等,不远处就有一座未完工的“红军桥”。

  恭城书院是目前确认的“红军长征通道转兵会议会址”所在地,位于县溪镇东南面枝柳铁路旁的小山上。它有900多年历史,原址建在县衙旁边,被烧毁后乾隆年间重建于此。7月26日,我们随李华等老人前往,李担任过《通道县志》副主编,对当地历史颇有研究。

  几位老人和我们一起穿过铁路,再爬七八米高的缓坡,到了恭城书院门前。书院为侗族风情的纯木质穿斗式建筑,由四栋两层木楼组成,进深有60多米,建筑面积达1800平方米,显得很有气势。

  支持转兵会址在恭城书院的人提出:从肖锋写于“万万火急”电令次日的日记中转述周恩来对通道会议的命名,看出转兵会址确实在通道,而1958年县城搬迁之前能称之为通道的,惟有通道县的老县城,即今县溪镇。肖锋日记写于转兵之际,转述的又是“三人团”之一周恩来的话,其原始性和权威性都比较可靠。且邓颖超日后转述周恩来的回忆时称“会议是在城外附近农村某处一家农民的厢房里举行的”,当时可称为“城”的在通道县只有县城,这是对转兵会址在县溪镇的进一步补充。

  他们进一步指出,与会的李德说会议地点是在一处独立房子,毛泽东1961年在去上海的火车上对他的警卫员谈起通道转兵:“那时,红军进到通道县城,在城外一座小山上的独立房子里开会。这座房子,像学校,又像教堂。房子很宽敞,四周有围墙……”县溪镇当时只有临河一条街,符合二人描述的特征的,惟有恭城书院。

  翘街之魅

  诗人陈靖回顾长征时写道:“在黎平城头,几个指挥员环顾静静的贵州群山,再往回看那条刚刚走过来的通道最难通的狭窄的小路,不约而同地产生了‘后怕’。大家长吁一声:这是怎么过来的呀!毛泽东《十六字令》的第一首,就是在这个时候‘哼’出来了。‘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1934年12月中旬,中央红军由通道转入黎平,一下子把国民党十几万大军甩在了湘西。然而,中革军委在12月12日发出“万万火急”电令后,仍在13、14日重申北上与二、六军团会合的方针。于是在进占黎平城后,12月18日,中共中央召开了讨论红军战略行动方针的政治局会议。

  黎平会议的地点在城内二郎坡胡顺荣的店铺。二郎坡又称翘街,两头高中间低,呈扁担形状。胡的店铺处在街中心部位,是城中最豪华的房子之一,前面是杂货店铺,后面为住房。据说胡顺荣听说红军要进城,早早地就跑掉了。我们在外面看到墙壁、柜台窗边“锅鼎瓷器”、“绸缎布匹”等大字,当年这条街的繁华情状犹可想见。

  据侗族作家、黎平县县志办主任石干成介绍,翘街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这里的古建筑群富有黔东南民族特色,是极宝贵的文化资源。1970年代通过调查确定黎平会议会址后,当地政府对街道进行了保护,“原来只是保护,现在是保护和开发同时进行”,古街巷、古建筑群因而得以保存下来。

  7月28日,我们在暮色中进入翘街。街上有住户,有商铺,服装、理发、药材、首饰、绣织,乃至为数不少的冷饮店,皆按自然安排。外部的建筑古朴,屋内却不少现代家什。

  从一家侗族首饰店内飘来当下的流行音乐——《曹操》。街两旁的房屋进深很深,足有十数米,巷子也很深。屋内照射出昏黄或明艳的光。这些今古交织的场景,足以令人心中储满魅惑。

  在“扁担”另一头的石阶旁,一位86岁的老人讲起红军进到黎平城的情形,那时她十五六岁年纪,父母不准女孩子出来看。但她还是找机会看到了那些身着青、黄衣服,头上布帽有红五角星、两边衣领上各有一片小红布的人。因为耳背听不清我们的话,这位身体健朗的老人,还顾自说起在这条街上见过毛主席的情景。

  七十多年后,这条街因为红军来过,恢复了昔日容光。

  本版撰文/ 特派记者 薛小林

  本版摄影/ 特派记者 杨抒怀

  感谢 通道县委宣传部、贵州黎平县县志办 协助

  感谢 株洲市摄影家协会李晓英主席提供帮助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