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指标压力”下的秃峰与“黄河”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4日11:18 浙江在线

  这些年,我在各地调查,有过不少与地方干部打交道的机会。在他们的陪伴下,我目睹青山变成秃峰、绿水变成“黄河”、文化变成发展的代价。使我不高兴的是,他们经常把那些被我认定为“破坏”的东西当成“发展”的标志来叙说。

  如同一些“媒体人”,我面对这些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现象,心中生恨。也就是在三年前的某一天,我指着自己拍摄下来的秃峰与“黄河”,质问一位地方官员说:“你

看,方志上记载的这些的名山、绿水美景,本都是有文化价值的,如今全成黄色的了!”那位干部朋友怔了一下,不多会儿反驳说:“王教授,你不了解情况啊,我们地方干部也不容易,每年肩上都扛着上级压下来的经济指标,我们不达到指标的要求,乌纱帽就不保,就要下台。我并不是特别爱当官,但既然在官位上,我就得承担自己的任务。你说不发展,不开发资源,怎么可能?”最近,我刚在某县调查完乡村民间文化传承问题,之后,我面见当地有关领导。我对他说:“你看,你们这里本来是闻名的戏窝子,25年前,有60个民间剧团,如今经济是发展了,但戏班子的数量下降了两倍多。怎么了?”熟悉当地情况的他思索不久,对我说:“我们当然热爱家乡文化,想花大力气来加以保护。问题是,我们的钱,多数要用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目的是为了完成上级定的指标。这样一来,文化传承问题,确实没有办法解决好。我们有我们的苦衷。”

  各位看官从我以上摘录的两段对话得出的结论可能是:地方干部对于生态与人文保护工作特别“被动”。我知道,地方干部的话语,是存在将责任往“上级”推的倾向。然而,经过多次与他们打交道,我却也感到,有必要承认,当地方官也不容易:他们要承担来自“上级”的“指标压力”,要为此想尽种种办法(包括生态与人文环境的破坏)来达到发展的目标。更不容易的是,“上级”提走某些较发达县市的地方财政收入之后,的确可能出于国家整体利益,而没有实现与地方对等式“再分配”,又时常将各种号召、要求、任务往下“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地方干部只好对上面的指示“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

  我并非财政学家,我不知道何种财政的结构配置能更有助于“科学发展观”理想的实现;我只隐约感到,地方干部的“抱怨”,不是全无根据和道理的。我私下想到一些问题,包括:最近“经济过热”苗头之出现,是否与那些自上而下贯彻的“指标”有直接关系?为了经济发展而付出的生态与人文代价之急剧增高,是否与这些“指标”及中央-地方财政配置的结构关系安排不合理有关?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答案,研究起来也比较复杂,不过,它们需要得到学界高度重视。在我看来,学者应有胆量关注地方政府的“指标压力”,应有胆量分析发展“指标”潜在的“负影响”(如生态与文化的破坏性后果)。

作者: 王铭铭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