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日本还是民主国家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4日12:07 南方网
环球时报网络版 沈丁立

  日本小泉首相连续五次参拜靖国神社,最近还执意表示在8月15日参拜。由于日本在不远的过去干了罪恶的事,而且针对的是日本以外的人民,小泉参拜那些干了罪恶之事的罪犯,显然是严重混淆是非。这种错误行径极大地损害了日本的国际形象,只能让日本及其人民蒙受羞辱,也让世人质疑现代东京是否还有正义和良知。

  此时,人们自然会萌生这样的想法:日本不是民主国家吗?民意调查中不是很多日

本人都不赞同参拜吗?为什么民主的日本没有正义力量制衡其领导人的倒行逆施?这个日本是否称得上民主?

  这个问题的本质,是将民主与正义挂钩,其实这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比如,在政治生活中,民主是指权力和决策能代表多少民意,而正义是指决策是否合法、正当和符合道德原则。显然,某种权力和决策在形式上通过民主产生,可能意味着程序上的正义,但未必能在结果上也带来正义。人们追求的不仅仅是程序正义,同时还要寻求结果正义。

  日本在表面上确实已经成为现代政治学范畴上的民主国家。今日的日本采取议会内阁制,执政党通过议会选举产生,并因而产生首相。尽管党派制约若隐若现,但权力制衡毕竟还在理论上成立。美国长期在本国压制共产党,但在美军管制下的日本,日共还是得到发展空间,而且在过去一直与其他左翼力量一起,批评日美安保、维护日本和平体制。除此以外,日本的媒体和出版界,在国家的内外政策上,过去还是经常能起到批评政府的作用。无论就中央与地方分权,或从武装力量不得参政等角度,人们都不难得出结论:战后日本在民主建设上不无进步。

  但是,战后日本的民主化很不彻底。首先是日本国内的保皇势力,拒绝在战后废除应对日本过去对外侵略负有相当责任的天皇制。其次是占领日本的美国在冷战中采取了功利作法,为了反共而没有严格清洗日本军国主义的思想和社会基础。美国反过来利用日本的旧军事残余,配合美国的冷战战略。内外双重因素的作用,形成了战后日本民主建设的两面性。

  在制度上,日本建立起形式民主的政党政治,但国家的政治资源长期聚集于自民党,反对党不能形成实质威胁,长达38年的“五五体制”使民主政治形同虚设。即使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起日本新党增多,它们多还是起源于自民党。在经济泡沫化的十年,日本社会趋向保守,日共和社民等党派渐趋边缘,公民党等势力渐趋右转。因此,战后日本的民主制度始终未能建立起真正的权力制衡。在所有的西方国家中,日本民主的内涵是较为空洞的。

  由于日本的军国主义未能得到彻底清除,日本的旧政治人物和战后涌现的新生政治领袖,并未完全接受国际社会对日本实行的审判。在他们看来,历史只是胜者对败者的裁决,而美欧强权原本也是殖民者。虽然国际社会未敢忘记日本的残暴,日本自己却开始将此淡忘。今年5月3日,东京审判60周年,据日本《朝日新闻》调查,今天日本的70%以上的人不知道东京审判的内容。29岁以下的年轻人中,90%以上不了解东京审判。

  我们不必责怪日本青年为何不懂历史,但我们知道这由日本的历史教育引起。日本的青年并非一定没有责任感,但在他们成长的背景中,却缺少认识日本侵略和被审判的机会。我几次走进广岛原子弹爆炸纪念馆,在里面令人窒息。纪念馆指责美军使用核武的残暴,却对日军在南京的野蛮轻描淡写,这就不可能帮助新一代日本人塑造正确的历史观。

  这种情况本不该出现在一个民主国家。但上面已经谈到,战后日本建立的形式民主的国家,其内涵有深刻缺陷,因此在建立正确的历史观问题上,日本的民主制没有充分起到应有的作用。战后的日本政治未能根本铲除军国余孽,日本右翼又与美国占领当局开展国际反共合作,更使国内民主化浅尝辄止,没有实施完善的民主洗礼。在小泉执政期间,日本民主力量的泡沫化反趋严重,对右翼势力更难形成牵制。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民主”日本的领导层经常刻意掩饰历史,也就不足为怪。当日本民族在整体上没有体现出勇于反省,当日本年轻一代越来越不知道自己的国家曾因侵略而获罪,这种情况下即使由民主程序来推举领导人,也会越来越缺乏对候选人相关外交政策的合法性和道德水平的考量。小泉连年参拜靖国神社但还是能继续当选,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虽然对民主的定义还有不少争议,但就多数人接受的民主概念而论,它还是指凡事由多数人做主,但同时保护少数人不同意见的制度。显而易见,民主隐含着多数人的决定大多正确的设定,但它绝不等同多数决定总是正确。日本的政治制度仍然产生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日日提醒着我们如何看待日本的民主:那是一个形式民主内涵空缺的体制。我们既不必讳谈日本的政治制度,也不应片面理解民主,以为民主必然导致结果正义。(作者:沈丁立,是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美国研究中心主任。)(编辑:吴珊)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