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朴实的承诺背后是充沛的底气与灵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5日02:12 杭州日报

  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均衡发展”,办好每一所学校,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有效遏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校际之间教育差距,这是杭州教育孜孜以求的和谐境界。

  五年来,破解困难家庭子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村家庭子女等弱势群体“好上

学”问题,杭州在全省、全国领跑,呈现出普及、均衡、优质的教育品质;在这一基础上,杭州把目光更多地放在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迫切需求上,找到了一把独树一帜的破题钥匙———名校集团化战略,使杭州教育在高位发展的态势下再次登临,迈向一个优质、高效、和谐发展的新目标。

  样本调查

  一所好学校就这样变成了三所

  家住城西的陈先生,早早就为女儿在家门口的求是竞舟小学报上了名,就等着9月1日开学了。他的这副轻松样,让正在忙于为孩子择校的同事羡慕不已:“家门口读名校,你们真是超值享受。”

  求是教育集团,是我国第一个公办基础教育集团,下辖浙大附小、求是竞舟、求是星洲3所小学。随着几年来的发展,办学规模从最初的1400名学生28个班,至今已超过4000名学生89个班。三校分别组队参加区级大型比赛,每支队伍都排入全区前六分之一;在刚刚结束的满意度测评显示,家长对三所学校的满意度都超过99%;蒋村商住区内原来要外出择校的家长,如今100%留在了学区内。

  求是教育集团总校长马冬娟颇有感受地告诉记者,当初多少家长心里有重重的问号。一拨是新学校的家长:“求是”的牌子是过来了,但有血有肉的内涵也能一起过来吗?浙大附小的家长也有疑问:老师被抽调到新学校,这杯“牛奶”会被“稀释”成三杯吗?

  为了破解这些疑问,整个学校“动”了起来。保障“造血”功能,引进新教师,让“新鲜血液”与学校融为一体,是连锁办学的先决条件。一年的新教师是合格性培养,三年到五年的教师是提高性培养,5年以上的教师是拔尖性培养,在求是,每个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都职责相当,有充分独立思考和决策的权利,教导主任可以当校长,教研组长可以当教导主任,为学校连锁办学储备了一大批新型管理人才。同时进行的是“输血”。几十年的名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如何传承到两所新学校?不是靠建筑传承,而是靠人;不是靠人的嘴巴,而是靠人的理念。

  虽说“求是”下属三校之间的距离,最近也有6.5公里,但实用高效的网络,轻而易举地解决了传统管理无法克服的时空距离。这个网络系统,最早是老师层面的,仅限在发发活动通知、教学资料等;一年之后,网站铺开,开通学生平台,学生作文、学生趣事、学生论坛,大家在一起交流无障碍;紧接着,家长们也涌了进来,“家校e通车”,让家访、家长会都是随时随地进行。“整个教育集团200多位老师,本来一起开个教师会议,一辆大客车都拉不下,如今视频会议开得既轻松效率又高。”马冬娟笑着说。

  让老师和家长欣喜的是,“竞舟”、“星洲”在逐渐长大后,不仅没把“牛奶稀释”,反过来又反哺“附小”。“竞舟”、“星洲”宽敞的校园里,尝试安排中午各种兴趣活动,大受学生欢迎、家长好评,这一举措如今被推广到“附小”。

  亮点追寻

  破解“好上学”

  不让贫困成为孩子的求学阻碍

  有一群孩子,他们能以自己的聪慧和勤奋跨越知识上的难关,但他们稚嫩的双肩,却扛不起贫困家庭这副生活的重担。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困难而失学,杭州教育郑重承诺!

  一张小小的“教育资助券”,实践了这个承诺。《关于进一步完善杭州市区中小学、幼儿园教育资助券实施办法的通知》规定,市区100%的中小学、公办幼儿园实施教育资助券,并进一步扩大杭州市区接受教育资助券的范围和项目,将市属(区属)中专技校、成人中专普通班学生、少数民族初中学生纳入受助范围,困难家庭子女受助项目从原来只享受学费或杂费的资助扩大到代管费、住宿费等,为这部分困难学生提供人民助学金,给予他们就学期间的日常生活补助。从2003年起到2005年,全市已累计资助困难家庭学生12.1万人次,金额达4841万元。2006年上半年,全市资助困难家庭学生近2.8万人,金额达到1026万元。

  提前半年率先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2005年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杭州各地就陆续传来了好消息。

  淳安县近5万中小学生收获了一份大礼。从今年春季开始,淳安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所有中小学生(包括外来务工创业人员子女)都能享受到免交杂费(含信息技术费)的待遇,并且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及国有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同步同标准实行免收杂费。按此次免交标准,全县农民至少可以减负300万元!

  滨江区率先在全区实施免费义务教育。滨江区义务教育免费项目为省定公办学校义务教育“一费制”收费项目,即杂费、课本费、作业本费三项。此外,公办学校学生思想教育活动费、饮水费两项费用也免收。成为杭州地区首个实施免收学生课本费、作业本费的区、县(市)。

  当国家的“十一五规划”把“免费义务教育”的利好消息送到全国各个角落的时候,杭州提前半年让这个利好消息“落了地”,在全国率先逐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全市城乡从2006年春季起,同步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免收杂费;同时明确从2007年春季开始分步实行免收书本费,到2010年全面实行义务教育免收杂费和书本费。

  外来务工子女享受质高价平的教育

  杭州采取“公办学校为主,独立设置的外来务工子女学校为辅”的办法,努力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好上学”。全市现有独立设置民工子女学校34所。2002年以来全市解决外来务工子女入学人数为:2002年3.3万人,2003年6.5万人,2004年8.3万人,2005年9.95万人。其中,2005年六城区外来学生5.17万人,占六城区中小学生数的28.6%。

  市本级及各区、县(市)都设立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专项经费,以补助招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校经费不足,2005年起每年补助经费260万元。

  质高、坎低、价平的杭州教育,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人数连年剧增,今年入学登记的外来学生人数首次超过了本地学生数,达到1.52万人,已经超过杭州市义务教育资源可承受的临界线,对此,市教育局采取的对策是符合条件的坚决收,尽可能多收,不符合条件的尽量做工作让其回原籍就读。

  破解“上好学”

  “名校集团化”推进教育均衡

  淳安石林小学90%以上的孩子从8岁起就离开父母,在学校,他们吃的是霉干菜、辣椒酱,学习条件如此艰苦,却没有一个孩子无故缺席。自从与城里的刀茅巷小学结成姐妹学校后,“石林”孩子有了电脑,有了图书室,他们的梦里世界更大更远了。

  2005年,市城乡中小学校结对互助会议宣布:计划用三年时间,我市城乡学校结对互助受益面将基本覆盖广大农村初中小学。规模推进城乡结对互助,在倾力破解“上学难”的大背景下,教育部门敏锐地捕捉到这几则感人故事背后的一道崭新公式:“城里优质学校+农村薄弱学校”!名校集团化战略再次实现形式的突破,这一突破跳出了狭义的“教育集团”思维,从广义的战略高度对优质资源的扩张进行探索,名校集团化战略从城市走向农村,走向纵深。2006年,又有70所城区重点中小学与桐庐、建德、淳安、临安、富阳、萧山等县(市)区的79所中小学结对。至今,全市已有300余所城乡中小学进行了城乡结对。

  截至2006年6月,全市已有188所中小学、幼儿园实行名校集团化办学,成立教育集团51个。这一战略使六城区义务教育阶段优质学校比例达到80%。

  杭州接近高等教育大众化

  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02年的30%提高到2005年的47%,而50%是世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标准,杭州已经接近了这个门槛。

  对于杭州,今年高考的漂亮成绩远不止出了个考分第一名。今年我市在去年高考各批次上线人数有大幅度增长的基础上,高考情况继续走在全省前列,前三批(本科大学)上线人数22859人,比去年增加1535人。其中第一批重点大学上线人数达6835人(不含保送生),比去年增加了341人,占全省的五分之一强;而全省前100名中,杭州占了其中的三分之一,学军、杭高、十四中都有考得相当出色的学生;全市今年有保送生203人,比去年增加91人,清华大学全省招收保送生28人,其中在我市招收19人,北京大学全省招收保送生20人,其中在我市招收10人。

  高考成绩连续走高,不得不让人联想到这几年来大规模的学校结构调整。2000年,高、初中分设,通过迁建新建、老校改扩建,高中学校迅速扩大了办学规模,相当于新增36班规模高中学校50余所。2001年市区仅重点高中的招生人数就从上年的3000人猛增到4500人以上。

  2001年以来,循序渐进的杭州中考中招改革,处处显现了“先知先觉”的大智慧。减少考试人数,精简考试科目,降低中考难度,丰富考试形式,看重综合素质……这些改革举措标志着中考坚定不移地向“能力卷”挺进。

  近年来,坚持1∶1普职招生比例,不仅是保障职业技术教育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社会需要会动手的技能型人才;如果普职比例失调,会降低普高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加剧高考升学竞争,会使太多的学生成为高考落榜者,错失另一条成才之路。

  市民发言

  孩子上学的事,关心的人总是特别多。昨天杭州日报开通热线、短信以及网聊等方式,征集大家对杭州市努力破解“上学难”方面的现实感受和未来建议,很多读者纷纷来电来信,我们选取了其中一些读者的观点,听听大家的声音。

  职业学校让儿子学到了真本领

  胡女士:儿子今年职高毕业,上个月在一家网络公司找到了一份好工作,我们全家实在开心。想想三年前的决定,真是正确啊。当时儿子中考结束,分数没有上普高的分数线,他自己想到职高读计算机网络方面的专业,说是兴趣很大。可我坚决不同意,总觉得只有读高中考大学才是唯一的出路,宁可把省吃俭用的钱拿出来,也愿意把儿子送进高中。但最终,我还是拗不过儿子。没想到进了学校后,原本不好好用功的儿子,对他感兴趣的计算机学习劲头来得个大,成绩都排在全班前几名。毕业前,就有好几家单位到学校来找人,都看上了他。

  民工子女学校能多建几所

  沈先生:我是从江西来杭州打工的,女儿在拱墅区读小学四年级。我经常和女儿说,能在这么好的环境中读书,实在是她的运气啊。学校老师从来不会因为我们是打工的,看不起我们,上门家访时教我们一些教育子女的方法。平时学校还经常组织各种活动,让女儿参加,暑假里就有好几次夏令营,都是免费的。我有几个老乡,孩子今年入学的,学校报名特别紧张,看着他们着急的模样,我们希望民工子女学校能多建几所。

  家门口的好学校我们不嫌多

  李女士:我女儿今年小学毕业,几个月前刚参加了民办初中的派位,可遗憾的是,没有进入中意的学校。如今质量好的优质学校越来越多了,但看看民办初中报名录取的比例,就能知道跟家长的需求还是有点差距的。好学校是不会嫌多的,无论是连锁的、还是合作的,我们都是欢迎的。用不着择校,就能在家门口上名校强校,我们家长都盼望着呢。

  学校要主动去争取办出特色来

  汪女士:我儿子今年上幼儿园,想想读个幼儿园还不简单。经年长的同事提醒,我才知道并不是十分轻松。报名那天,排了好几个小时的队伍才轮到我们。这么多家长挤这家幼儿园,就是冲着它是省级示范。希望更多的幼儿园创出特色来,名幼儿园多了,何愁大家踏破一家门槛呢!(杭州日报记者张向瑜王倩 杭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