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庙学合一”,不合时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5日06:00 光明网
徐来(上海学者)

  将“庙学合一”简单移植进当代教育体制,不合时宜。让本该过着嬉戏为主生活的幼童,接受这种略显压抑的教育,其实是高举“弘扬传统文化”的旗号,遮掩了执行者与现代教育观念之间的鸿沟。

  郑州市有关部门日前宣布,将在郑州文庙内恢复“庙学合一”的传统,在这座据称有2000年历史的庙堂里开设“国学讲堂”,招生开讲。(见8月5日《北京青年报》报道《文

庙设立国学讲堂恢复“庙学合一”》)

  乍一看这条新闻,似乎与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孟母堂争议有几分相像,但仔细考察,两者却全然不同。首先,郑州文庙“国学讲堂”所招收的学生年龄在4岁到7岁之间,这一年龄的孩子并不在义务教育的辐射范畴,因此“国学讲堂”确切来说,不过是一个“国学学前班”。其次,“国学讲堂”的背后是文物管理部门,和获得当地教育部门批准的私立学校,拥有政府的许可与支持。最后,“国学讲堂”开设的地点是一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而不是普通民居或者商用建筑。如果说孟母堂经营的是那12名孩子的前途,那么“国学讲堂”就是打着教育的幌子,经营一个文保单位。

  关于“庙学合一”的“国学讲堂”,应该首先明确两个问题:

  首先,究竟什么是“庙学合一”?“庙学合一”的庙是“文庙”,但“学”并非一般的学校,而是“学宫”,即古代的官办学校。“庙学合一”最早出现在唐代,目的是方便学宫内的官员和领有功名的学生祭祀孔子。从元代开始,学宫和孔庙并建成为一种制度。明清以来,除了曲阜孔庙外,各地所有文庙都是“庙学合一”的。读书人通过考试,获得了进入“学宫”的资格,“入学”之后就可以称“生员”,即所谓秀才。不过,需要说明的是,生员们的日常学习大都不在“学宫”中进行。他们在这里主要进行月课、季考,择优汰差,并确定参加更高级别科举考试的人选。所以,将文庙简单地等同于学校并不正确。

  同时,“庙学合一”也是科举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科举制度虽然看上去很像是一种“公务员选拔制度”,但因为对考试内容的限定,科举制度事实上是一种文化控制手段。同时,“庙学合一”与儒学系统中的经典崇拜、圣像崇拜关系密切,尽管在“儒学是否是一种宗教”的问题上,学术界存在较大争议,但毫无疑问,其行为方式与一般宗教具有相似性,在这种情况下,将“庙学合一”简单移植进当代教育体制,不合时宜——即使这一移植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伟大旗号。

  其次,4到7岁的孩子适合“国学讲堂”吗?这些幼童本应该在幼儿园里,过着一种以嬉戏为主的自在生活。有的时候,他们会被安排去参加一些“学前班”的兴趣训练,但这也并不是常态。而在文庙,这样一个略显压抑的成人世界里,他们却过早地过上了学校生活。报道没有详细介绍这个学堂的课时安排,不过揣摩“全日制”三字就可以想见,孩子们在这里将会受到怎样的对待。假如有父母,利用自己的强势影响,诱导自己4岁的幼童主动地要求用学前班填满自己的生活:上午是绘画课和形体训练,中午是书法课程,下午到晚上学习钢琴并参加合唱队训练。那么这对父母多半会受到“残忍”或者“抹杀孩子天性”的指责。但这样的事情,却在全日制的“国学讲堂”里被以一种另类的方式强力执行着。这些执行者们高高举起了“弘扬传统文化”的伟大旗号,遮掩了他们与现代教育观念之间的鸿沟。

  救救这些在“弘扬传统文化”的旗号下的孩子。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