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科学发展推动经济转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5日09:30 南方日报

  南方论坛·广东经济发展纵横谈之一

  本报特约评论员丁力

  今年以来,我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艰苦奋斗、努力拼搏,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上半年共完成生产总值11416.8亿元,比

第二名山东高出近12个百分点,同比增长14.4%,经济总量继续稳居全国第一,为“十一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仅如此,作为经济大省,广东的能耗却创造了全国最低水平,2005年每万元GDP能耗790公斤标准煤,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5%;今年前5个月,我省能源利用效率再创新高,单位GDP能耗与去年同期相比再下降了2.5个百分点,而全国上半年不仅没有下降而且还有反弹。相比之下,广东的经济发展正如黄华华省长所说,初步实现了又快又好、科学发展的既定目标。

  进一步分析还可以发现,广东经济具有许多来之不易、值得珍惜的发展优势。长期以来,对外贸易一直是我省经济发展的优势所在,令人欣慰的是,今年上半年我省不仅继续保持着较大的贸易顺差,而且出口贸易结构进一步改善,一般贸易出口增长达46%,远高于传统的加工贸易增长。内需不足一直是全国各地经济发展共同的困扰,今年上半年,我省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创1997年以来同期最高水平,反映了消费对全省经济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与全国多数省市不同,我省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已经多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经济增长却仍然保持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上,足以表明我省经济增长的投资拉动作用已经弱化,投资、消费与净出口三驾马车综合拉动经济增长的良性格局正在形成。此外,随着对周边地区,特别是农村与县域经济扶持力度的加大,全省珠三角与周边地区之间、三大产业之间的发展正在重新获得平衡。今年上半年,工业、农业与服务业这三大产业均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在全省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增长了3.9%,第二产业增长了16.8%,第三产业增长了12.6%,三大产业对全省GDP增长的贡献分别达到了0.2、8.7、5.5个百分点,初步扭转了主要由二产拉动的单兵突进的局面。还需要指出的是,今年上半年山区5市和东、西两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了33.3%、19.9%和17%,同比加快9.6、6.0与4.2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与实际利用外资均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然而,在充分肯定已经取得的成绩同时,也要看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2006年广东经济在发展,其他省市同样也在发展。如江苏、山东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都超过15%,特别是山东,上半年三大产业增长速度均超过我省,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几乎是广东的1倍,投资主要集中在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信息产业与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接近广东与江苏的总和。相比之下,我省经济发展出现的一些现象值得高度关注:一是深圳、广州等中心城市经济增长速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二是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三是人民币升值给广东未来经济发展带来的风险。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全省经济总量的80%以上来自珠三角,因此,广东的经济增长首先取决于珠三角地区,特别是取决于广州与深圳两大中心城市的发展。从有关统计数据可以看到,今年上半年这两大中心城市的经济增长不同程度地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转型势必带来增长减速,上海的磁悬浮列车最高时速可以超过400公里,但这是在直线上的记录,列车在拐弯处无法跑出这样高的速度。经济增长存在类似情况,较高速度意味着传统增长方式的巨大惯性,经济转型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要改变这种惯性,用新的增长动力与方向取代传统的惯性力量。广东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并非人的主观意志决定,它是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遭遇包括资源、环境、能源等因素制约使然,科学发展观是我们经济转型的指导思想,自主创新则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必然选择。广东要实现由主要依靠汗水到主要依靠智慧的转变,从国际发展的经验看,并非在很短时间内可以实现。特别是传统的经济增长惯性,在资源、环境等软约束条件下依然可能发挥着主导作用,甚至从根本上排斥着转型的努力,企业家们道出的“不创新等死但创新找死”的心声,充分反映了在实际工作中经济转型的艰难。

  应当看到,自主创新我们还刚刚起步,还不可能马上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经济增长主要还是依靠传统的增长方式在发挥作用,粗放型与外源型的基本特点在近期内不可能获得根本改变,自主创新给全省经济增长所作的贡献还不能高估。因此,今天深圳、广州经济增长的趋缓,并不必然来自经济转型的需要,在更多意义上反映了我省经济增长后劲不足的重大现实问题。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