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高校“三六九”是社会贫富分化的缩影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5日20:00 光明网
陆志坚

  “我没有钱,我只有花样的年龄,未加修饰的容貌。我每天穿着朴素的衣服,站在花枝招展的她们中间。我每周都要坐4个小时的公交车,去给那个高傲的小女孩做家教。她有钱,可连水都不想给我喝。我的家庭很穷。我的妈妈每天割猪草,双手满是老茧。我的父亲,风烛残年,可还要在建筑工地打工,为了我可怜的学费。我不期待爱情,我没有衣服,我没有化妆品,我的电脑也是二手的。我恨这个世界……”(8月11日人民网)

  不要以为这只是高校贫困学生的一种自我戏谑,或是一种解嘲。当这张帖子日前出现在北大未名BBS上时,在高校内引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地震”。有人说,有富人就会有富学生,有穷人就会有穷学生。这种由社会分层决定的校园分层,正影响着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就业与爱情。

  不错,社会贫富分化的加剧,最直接的反应便是快速繁衍了高校的“三六九等”,形成了泾渭分明的等级层面。有钱的学生天天下餐馆、住空调房、买名牌衣物,无钱的学生却在为每日三五元的伙食费发愁。有钱的孩子追求的是绅士风度、贵族修养和气质,而无钱的孩子却望校兴叹。在陕西合阳有人写了一幅这样的对联:上联:学费挣够了;下联:母亲累死了;横批:死也值得。可以想见,如此之下的学生,不但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同样会成为高校的“卑微者”。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此来带动社会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改革的基调。然问题是,这种先富拉动后富派生出的社会种种不平等现象,正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硬伤。表现在高校内,便是学生的人生追求、学习目的、生活态度、行为习惯均出现了明显的差异。“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社会财富的多寡导致了高校内的“三六九等”,反过来又助长了社会的等级观念。

  更值得担忧的是,面对高校日趋严重的阶层分化,一些高校不是站在教育公平的角度出发,而是甘当了财富的追崇者,什么盖贵族楼、开贵族班、排富豪榜之类,尽管它满足了一少部分学生的需求,但更多的是在击伤贫困学生本就十分苦涩的心灵,渐渐地远离了那种“社会需要为底层的后代往上流动创造平等机会”的教育理念。

  一所高校就是一个小社会。对高校出现的这种“三六九等”,除了学校加强正面教育外,更为关键的是社会应缩小贫富差距,真正地实现社会和谐。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