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高考加分应用制度约束“破格”(圆桌论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6日01:49 江南时报

  2006年年初,教育部公布了调整后的高考加分政策,十多个条目涉及数十个类别。按照规定,各省级招生委员会制定出的地区高考加分项目,不能超出教育部规定的范围。因此,各省级招生部门也纷纷对本地区的加分政策作出了相应的调整。如浙江省今年就增加了5个项目,取消了两个项目,而吉林省则在分值上进行了调整。但也有的省份,对教育部规定取消的加分项目并没有取消。根据规定,除了教育部公布的高考加分政策外,各地区的招生委员会也有权制定本地区的政策性高考加分政策(加分仅在本地区认可)。因此,打开各地区的

招生考试网,可以看到不同地区的加分政策呈现出“大项基本一致,小项五花八门”的景象。有的地区,父母是博士的,子女可以降20分投档。有的地区,城镇户籍的退役士兵高考可加10分,但农村的此类士兵则没有这样的照顾。还有的地区,本人获得见义勇为荣誉称号的可以降分投档,但另一些地区,父母获得这一称号的,子女也可以降分投档。这些调整涉及科协、体育、外事、民委、计划生育、残联、公安、民政、工会等10多个部门和单位。

  南京市人大代表、宁海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策划师陈伟荣:加分本身对于多元化教学、发展学生个性的导向是好的,本身政策也没有错,问题是出在操作的过程中。湖北爆出体育特长生加分作弊引起反响,其实这也不是个案。好多事情一旦措施跟不上,就是制度、系统的问题。当然现在出现问题,不能就一下子全部取消或再搞个“一刀切”。不能因为汽车会撞死人,就限制汽车上路。对于有天赋的学生,加20分都嫌低了。金陵中学曾经有搞发明创造的学生,不被传统教育制度看好,却被国外著名高校当作人才招走了。今年还有一位同样的人才,是做鼠标新发明的,也是不合传统教育的标准,而被南大的二级学院录取的。我觉得正是因为有了“特招”制度,才使得一些人才能够脱颖而出。不是加分本身不对,而是一系列的人才机制和考核机制有问题。美国提倡的“扬长教育”,就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发展取向发展学生特色和学校特色,这才是多元化的发展潮流。我们国家有很多被国外精英学校录取的拔尖人才也有可能在我们的学校恰恰不是排名第一的“好学生”。这些将来各行各业的支柱人物和领军者,正被国外大学的“联合收割机”收走。这也是我们教育界需要探讨的问题。

  香港《时代中华》杂志社社长丁兆丰:加分在一般情况下是应该的,既合情合理,也是一种激励机制。但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如果加分制度缺乏规范性和稳定性,那就是这个政策的最大硬伤。原本是为了教育公平的政策,反而制造出许多不公平。有些加分项目已违背了初衷,也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应有内涵。我国现行的高考加分制度缺乏透明度和规范性,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考生家长有钱的或有权的,都在想方设法把自己的孩子送到理想的高校,加分,最终为一些利益群体所利用,教育不公平的可能性就更大了。对于有特长的学生,通过这个机制有利于造就人才,尤其是尖端人才,如果“一刀切”,可能学有专长的人才就湮没了。还有一些烈士子女或少数民族学生加分,我觉得能够更好地体现党的政策和民族政策,体现社会的公平。我们不能因为某些机制不完善,就因噎废食。在国外或中国香港,这种现象也是有的,比如一些学校,特别是一些私立学校校董的子女,他们也会被“破格”录取。当然这个规模和速度也是严格控制的。

  江苏省教育学院附中高二徐同学:开学后我就升高三了,也就是说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要开始没日没夜地学习和考试了。我觉得高考应该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所有人都应该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所以我不赞成有加分。有了这个政策,就会被一些人利用政策,明明不符合杠杠的,会被人为地变成符合。像我们这样一没背景、二没特长的考生,只能算是“裸考生”。这是一个高考新名词,也就是没有高考加分资格的。作为“裸考”一员,我觉得这个语词有着太多的委屈、无奈和不满。可能最初的加分政策是能够一碗水端平的,但现在只要有人钻政策的空子,这个政策就会变成一些人徇私舞弊的手段,拼到最后就是拼谁的老爸狠。一个人输要输得心服口服,如果我是输在这些“水货”的手里,那我也只能认命。

  南京梅花山庄05栋王女士:我觉得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对于加分都应该把心态摆正。这些获得奥数冠军或获得省市“三好学生”荣誉的孩子,都是比一般孩子付出了更多的精力和努力,这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对他们付出的一种回报。但凡人都会有失误的时候,如果这些好孩子在高考时因为发挥失常,这时候有20分,那绝对能够改变他们一生的命运。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讲,对他们是公平的。但如果某些人利用职权,把这件好事办坏了,就会造成对其他学生、家长的伤害,是极不公平的。教育部门既然出台这个政策,就应该从源头上抓好,也就是要从制度上进行约束。把好事真正办好。

□本报记者 木木  实习记者 陶浩斌 李鹏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