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管理缺失:课改不容忽视的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6日02:51 光明网-光明日报

  管理缺失导致课程改革呈现以下弊端:

  ◆课程设计得无限美好,学生掌握得一塌糊涂;

  ◆综合实践课程与校本课程大唱“空城计”;

  ◆对学生的最终评价还得依赖考试;

  ◆教师存在职业懈怠,难以走出“舒适地带”。

  影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质量的关键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教师,一个是管理。再好的课程,最终总得依靠教师去执行,所以,课程改革成于教师。另一方面,由于课程改革是政府的行政行为,必然要对新课程进行调整和引导,因此,对课程的管理尤为重要。课程管理的缺乏,会直接导致课程质量低下,甚至关系到改革的成败。现阶段,虽然课程改革推进有序,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管理缺失的现象仍然存在,阻碍了课程改革向更深更高的层次发展。从课程实施上分析,管理缺失导致了以下四种表现。

  其一,从课程执行上看,课程消减现象严重,以生为本的理念难以贯彻。课程消减原本是课程在逐级实施过程的正常现象,因为不同层次的课程实施者对课程有不同的理解。但由于管理的失调,消减现象过于严重,以至于一门课程在设计者那里无限美好,到了学生身上,所能掌握的却一塌糊涂。本次课程改革有一个核心理念,即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课程的编制者尽量考虑教材的生动活泼,并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但由于一线教师对新课程教材体系的认同度参差不齐,加之现有的教师培训体系还不尽可能使所有教师深入领会新课程的文化实质,所以教师在教一门课的时候,往往只凭自己的认识和经验,而没有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执行新课程。

  其二,从课程开发上看,课程资源体系配置失调,综合实践课程与校本课程大唱空城计。新的课程改革强调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力求实现国家标准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有机结合,互为补充。学校有了自主开发补充课程的权利,却因为管理的松懈和不到位,难以使综合实践课程与校本课程发挥作用。一些学校课表上排有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但对课程实施缺乏指导和监督,老师们有时挪做他用,有时敷衍了事。也有一些学校有详尽的课程实施计划、甚至开发了相应的教材,但由于这些多为闭门造车的产物,老师们操作起来并不好使。总的说来,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一时还难以达到优化课程资源配置的作用。

  其三,从课程评价上看,发展性评价的操作难以把握,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无法规范化、制度化。课改提倡定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但在课程改革的瓶颈——评价改革上,至今仍没有太成熟的办法。有的学校对学生进行了档案袋管理,学生毕业时还是无法计量其综合成绩,仅仅对极少数艺体拔尖学生有点加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的学校进行了学生发展性评价的课题研究,但限于政府的评价改革滞后,加上家长对名校、重点校的热情不减,学校还是更多地依赖于考试为主的终结性评价。对学生发展性评价的问题得不到解决,课程改革的目标远远无法达到,而这一点源于课程的配套管理措施-规范性的评价制度没有建立。

  其四,从教师状态看,要么难以走出舒适地带,要么存在职业懈怠。从事任何一个职业员工都存在职业懈怠,教师并非圣人,对工作产生热蛙效应,本是正常的现象。但教育是特殊的工作,特殊之处在于它面对人,决定学生的未来。所以教师应该有热情,有激情,不单纯把自己的工作看作是投入与产出的简单逻辑关系。新课程对教师业务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光靠培训不行,还得有以激励为主的教师管理制度,否则,教师要么对新课程存有对抗心理,要么死守旧法,不能走出早已凝固化的舒适地带。

  管理的缺位和不到位是上述现象的根源,课程改革要顺利实施,不能只在课程本身下工夫,还要着眼于有效的管理。重构课程改革的管理机制,创设良好的课改环境,能使教育改革事业事半功倍,逐步进入良性循环的态势。让缺失的管理回归本位,可以作如下思考。

  第一,以学校为基,形成校本培训、自我培训为主,校外培训为辅的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消减行为归根结底是教师自身水平和理解力与课程本身不相适应。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凭借教师继续教育。现行的教师培训体系主要以教师培训机构组成,如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教科所等。由于课程改革的众多问题必须在学校层面解决,校本培训就成了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最佳选择。大力推行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同时提倡教师自我学习,在学校里形成校本培训、自我培训、校外培训三位一体的教师继续教育网络,不仅对学校成长有利,也是减少课程消减的最好方式。

  第二,以过程为主,对补充课程开发和实施提供支持和干预。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在实施中大打折扣,主要是管理弱化导致重视不足。由于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还处于实验和倡导阶段,不少学校把其看作可有可无的东西,缺乏规范与指导,教育主管部门也多做资料性的检查,对课程开发实施过程很少监督。有三点做法可以强化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课程的发展,一是在评价改革中加入对这二者的考核,二是学校评价指标中给予这二者与其他课程同等重要的分值,三是加快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课程师资培养,适当地配备专职教师。

  第三,以政府为首,规范包括综合素质在内的学业成绩评价体系。评价的改革,不应该放在具体的学校进行,而应是成熟的社会行为。只有社会普遍接受的改革,才有发展成功的可能。因此,学生学业成绩评定体系的重新建立,只能依靠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在充分调研和实验的基础上,应该出台科学而详尽的评价改革方案。这套方案不应该只针对中考和高考,而应该包括整个学习过程的评价,否则,新课程的实施又受制于唯一的考试方案。学业成绩的评定,应该让学生也参与,应该有一定的弹性,应该把综合素质单列为一科成绩。目前学校发展性评价难以操作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改革还没有上升为政府的统一行为。

  第四,以教师为本,建立以激励为主但又保障基本生活水平的师资管理制度。学校环境相对封闭,大多数公立学校的教师管理长期处于死水一潭的景况,吃大锅饭的现象还普遍存在。而在改革急进的私立学校和改制学校,又过多过全的引入了企业管理理念,老师压力过大,心理问题增多。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队伍建设。要培育相对稳定而又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建立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的师资管理制度。一方面,分配制度要保证每一位教师的基本生活水平,不能使教师产生较大的心理反差。另一方面,必须实行多劳多得、激励为主的竞争机制。同时,对教师的管理要人性化,不能只动用经济杠杆,还要有温情化的管理手段。这样,才可能孕育出适合课程改革需要的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团队。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