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择书如择偶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6日06:16 大洋网-广州日报

  

择书如择偶
易中天,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在央视《百家讲坛》“开坛论道”中主讲“汉代人物风云”,首播即获热评。其充满活力的说史风格,迷倒了无数“意粉”,掀起民间“汉风”热潮,一时风头无两。

  易中天的博客也迅速成为热门。

  有句老话,叫“男怕选错行,女怕选错郎”。

  读书也一样。读书当然不等于娶妻嫁人,非得“从一而终”,一辈子厮守不可。换一种书或一类书来读,也不像离婚改行那么困难,更没有什么道德问题。但这决不等于说读什么书是无所谓的,书的意义,有时比配偶还重要。因为一个人一旦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往往就终身爱读甚至只读某一类书。这些书会影响他一辈子,甚至决定他走什么样的道路,有什么样的思想等等。

  即便书不等于偶,至少也近于友吧?读什么书,也就是交什么人。古人云:“不知其人而视其友”。依我看,也无妨说“不知其人而视其书”。要了解认识一个人,只要看他平时都读些什么书,也就能猜个八九不离十,甚至能猜出他的朋友都是些什么人。如果架上多为有思想有品位有分量的著作,自然“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相反,如果终日里尽读些不三不四的玩意,则其人也难免会有些不三不四。不是说他人品一定不好,至少其品位就很可疑。

  人总是愿意有些品位的。提高修养和品位,也是不少人读书的目的和动机之一。如果读来读去,品位没提高,反倒弄得俗气了,岂非南其辕而北其辙?

  这就要有所选择。选择也不易。谁来选,怎么选,都是问题。按照导师和准导师们的选择照单全收是不行的。那个靠不住。媒体上的排行榜当然也靠不住。就算是什么“影响世界历史的××本书”,也未必就是最佳选择。过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现在就一定还影响?再说影响世界历史,又关我们什么事?说到底,读书毕竟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情。自己的事,怎么能让别人来包揽?岂非“包办婚姻”?

  那么,自己来选又如何?也很困难。一个人,如果从来就没读过书的,他怎么知道该挑哪类书、哪种书、哪本书?要想学会选择,而且选得不离谱,除非他读过很多。

  其实答案也就在这里:要学会选书,必先多读书。观千剑而后识器。判断力和鉴赏力都是从实践中产生出来的,读书也不例外。书读得多了,就有了选择。这倒不是说从此就只读一种书或一类书了。周国平先生说:“读书犹如交友,再情投意合的朋友,在一块耽得太久也会腻味的。”(《人与书之间》)其实岂止是会腻味,只怕还会造成思想的偏颇和心胸的狭窄,大非所宜。所谓“有了选择”,只不过是有了品位;所谓“有了品位”,也不是说从此只读“雅”的,不读“俗”的,而是说有了判断力和鉴赏力,知道好歹了。是雅是俗,全看你有没有品位。没有品位,便是《浮士德》或《红楼梦》,也能让人讲得俗不可耐。

  品位只能来自阅读的经验。读的多了,自然也就知道好歹。这就要博览群书。而且那“博览群书”的“博”,还不仅是数量的“多”,更是品种的“杂”。朱光潜先生说:“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分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也就愈可靠。”(《文学的趣味》)所以,终身只读一种书或一类书是不妥的。它虽然能造成品位的纯正,却也难免趣味的偏狭。想想看吧,山间小溪固然清纯,却何如泥沙俱下的江河,广纳百川的大海?一个读书人,如能有此胸襟,大约也就不怕“选错行”或“选错郎”了。

  倘若无此可能,恐怕也只好挑那公认的经典名著来读。读经典名著,虽然没准会读成个“书呆子”,却肯定不会读成个“二皮脸”。此外,年轻人多读点古书,老年人多读点新书,也是办法之一。择书如择偶。少年夫妻老来伴。人到晚年,能有几本心爱的书为伴,而且常读常新,该是多么值得欣慰的事!

  (http://blog.sina.com.cn/m/yizhongtian,有删节。)

  如此易中天,可以休矣

  ——大众化不是娱乐化、通俗不可庸俗、普及不能粗鄙

  易中天的作品《品三国》出版前,有35家出版社对该书表示了意向。2006年5月22日,该书稿无底价拍卖,共有12家出版社参与竞拍。最后,上海文艺出版社以180万元的高额版税拿下。消息一出,惊起千层浪。就在易中天如日中天之时,评论家、作家葛红兵批评易中天把严肃的事情变得娱乐化、庸俗化甚至粗俗化,他在自己的博客中发表了一篇《如此易中天,可以休矣》。直言不讳地表示:易中天《品三国》,实际不是品味,而是咀嚼,而且是混嚼。在葛红兵此篇文章后,有近500人发表评论。而易中天随即表示除非是挑出他作品的硬伤,他才回应。

  易中天《品三国》,实际不是品,是嚼,而且是混嚼。把《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混起来,正着混、反着混,这样讲课,是有些问题的。更主要的问题是,他对三国的品,品了微言,讲了细节,但没有阐发“大义”——合乎我们这个时代的有时代气息的“大义”。品三国,如果只讲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君臣之间的背叛,兄弟之间的杀戮,国与国之间血腥争夺,那就没有什么意思。这样讲,就把三国讲庸俗了。讲三国,要讲人的事儿,也要讲天、地、神的事儿。真正重要的,其实品三国,应该是品一点中国人的国家观念,中国人的忠义观念,应该品出一点天、地、人、神的大义来,应该有反思,有批判,有褒扬。否则品的只不过是那个勾心斗角的智慧,那个对人的角力的崇拜……这样的三国,能给读者什么呢?只能是把中国人庸俗化,把政治庸俗化,把中国人的人生哲学庸俗化。

  讲课自然可以轻松一些,幽默一些,但是,过分地俗化,就会让本来严肃的事情变得粗鄙,反而没有韵味了。评书大师在说书的时候,对人物、事件也会不断地加进去自己的见解,他们的那个方法可以借鉴、学习。但大众化不等于娱乐化,把历史、文化娱乐化不是普及文化的好思路。正讲历史,这是易中天的目标,辨析《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区别,是易中天一直坚持的理路,但是,易中天的态度不是学术的,是娱乐化的。

  比如他说,“按照《三国志》的说法,刘备和关羽、张飞,是‘寝则同床,恩若兄弟’的。关羽和张飞,对刘备则名为事之如兄,实际事之如君。可见维系三人友谊的,就是英雄之义。只不过我们不知道,这三个人‘寝则同床’时,他们的太太在哪里?”这种说法实际上暗含的意味和趣向我不说,大家也可以猜测得出来。易中天本来可以讲得更学术一些、更知识一些、更文化一些,比如他可以讲“房内考”什么的,但是,讲“三国”用这些,就既不能显示知识,也不能显示文化,只能显示一个人的趣味和态度。

  说是在品三国,但是,反复这样做,就混嚼三国,把“三国”变成了肥皂剧。《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一锅煮,好像是为了辨明史实,厘清真相,实际上是为了提升娱情,思想成了笑谈,历史变成了娱乐。

  通俗化不等于庸俗化。易中天把三国讲庸俗了。

  “在大家都认为袁绍是绩优股时,郭嘉却看出那是垃圾股;而在大家都以为刘备是垃圾股时,诸葛亮却把他看作绩优股。”诸葛亮选择刘备,是有政治信念和人生信念的,易中天对诸葛亮的这个解释完全是庸俗化了的。诸葛亮选择刘备恐怕不是为了简单地傍一个政治大款,捞一点政治资本,把刘备当股票收藏,将来好兑现。

  易中天说,“刘备是诸葛亮再三考虑精心挑选的老板。既然如此,他就决不会轻易跳槽。”这样的说法在易中天的书中比比皆是,很容易误导读者,把庸俗当有趣,把俗解当真知。刘备与诸葛亮,不是老板和雇工的关系,把他们等同于当今的老板和雇工关系,是对政治的庸俗化理解。易中天的这种说辞,不仅不贴切,还把历史庸俗化了。

  雅的事情,还是要雅来解决,不可粗俗、粗鄙。

  易中天的一些用词,也是不妥的,有些甚至流于粗俗。刘表之死,他说是“见上帝去了!”老师的用词,很容易影响学生,课堂上讲课,用俗语,还是要注意一下的。再比如,“诸葛亮是一个少年英才,而且是一个帅哥。”“帅哥”这个词,表达的是对男性的审美,是有现时代的特殊时代意义的,比如“好男儿”比赛,那种男性的“帅”让人感觉偏重于“阴柔”、“少嫩”, 如果一个读者读了易中天的“帅哥”一说,把诸葛亮也想象成这样的形象,那不是要贻笑大方了?

  说起《三国》,我最佩服的是单田芳,有了单田芳,我们就不需要别的人再来说什么《三国》了,而真正喜欢三国的,还是应该读原著。《三国演义》和《三国志》都不是什么难读的书。(葛红兵的BLOG,http://blog.sina.com.cn/m/gehongbing,有删节。)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