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孤独“琴痴”忧心后继无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6日06:17 大洋网-广州日报

  

孤独“琴痴”忧心后继无人
梁球造的古琴。
孤独“琴痴”忧心后继无人
梁球正在抚琴。文/图 记者 黄慧

  “不争朝斗市,无具利弊,以至囊空如洗,亦一笑之,守一琴书,如守巨富,淡泊宁静,明志致远!”这是古琴大师梁球的座右铭。他是目前广东唯一精于抚琴、造琴、授琴的音乐高人。

  古琴世家唯一的继承人

  记者几经辗转终于找到了这位“琴痴”,他个子矮小,瘦瘦的脸,衣着简朴。虽然生在农家,但是古琴世家。从曾祖那一代就开始抚琴、造琴,可流传到他这一代,却是家族中唯一的继承人。51岁的梁球一生没有离开过古琴。

  “懂得造琴不是简单的造出一张琴,而是造出的琴必须是行家所能用的琴。”梁球说。他所造的琴很有特色。造琴所用的木料须是上乘古木,必具两三年以上的树龄,越古越优,如古桐木、樟木、杉木以及其他古材都可,要判断古木当然全凭经验。

  造一张琴得花半年时间,首先是削木并雕刻,整个木的厚度为5厘米以上,造出来的琴才会有苍古之音,音色才有奇、古、透、润、静、圆、匀、清、芳九德之美。然后是开琴腔、打磨琴面、上漆再打磨、再上漆,单是上漆就得上10多遍,最后还得上琴弦,弦必须是真丝所造,才会音色稳定。造出的古琴式样很多,有仲尼、伏羲、竹节等,据介绍,其中仲尼式和伏羲式分别为古代孔子、伏羲氏所创。

  如此精工巧雕出来的一张琴只卖5000元左右,一年只能造上3~4张琴,去了一半成本,所剩无几却得维持一家生计。正如梁球所说,虽然仍是囊中羞涩,但造琴是为了传承祖业。

  几十年他造琴七八十张,而买他的琴的多是外地人,如广州、北京、西安等地,但他至今不清楚别人是怎么知道他的琴的。

  “造琴人必是精于抚琴。”梁球说。梁球抚琴的地方便是造琴和授琴的地方,就是仅10来平方米大的家厅。抚琴前,他习惯在一个精致的古香炉里点起了檀香,据说这便是传统的“闻香抚琴”。

  叹古琴后继无人

  另外,他收藏着许多古今的琴谱,据说,清代同治年间,由新会人黄景星主编、佛山杨赤泉、香山何耀琨参与编撰的琴谱《悟雪山房琴谱》,一直留存至今,也是梁球珍藏的琴谱之一。

  让梁球不甚担忧的是他的后人无意继承琴学,如今,他每年仅能收到几个学生,都是闻声而来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