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高昂书价谁获利?拆解中国书业鲜为人知的利润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6日08:57 新华网

  “房租太贵,干活太累,白天卖书,晚上流泪!”这是上海一家濒临倒闭的小书店挂出的“最后甩卖”广告。与这些艰难的卖书人对应的是那些写书、印书、做书、发行书的人都在抱怨图书生意赚钱越来越难,而买书的老百姓普遍提起现在的书价往往只有一个字--贵!

  正在上海如火如荼进行的2006上海书展,开展首日便吸引2万书迷,销售额直破300

万,单价42万元的天价丛书《续修四库全书》也悄然成交。但绝大多数读者还是冲着“打折”二字才冒暑蜂拥书市,那么人们不禁要问:中国的书为什么越来越贵?中国书业利润被谁吃了?

  

高昂书价谁获利?拆解中国书业鲜为人知的利润链

  2006上海书展火爆开幕

   原价218元的精品书居然甩卖30块,书价到底有没有谱?

  记者在书展上采访了不少购书人,至少8成的读者都觉得现在书很贵,上海书展最大的诱惑就是:10元一张门票可以买到上万种8折图书,而且每天还有许多品种“废纸价甩卖”。

  扛着一套《话说中国》的章建晨说,这套书原价1100元,去年书市8折热卖,他还是觉得贵,今年降到720元他才咬牙下手,不过还是觉得不便宜。

  记者发现,书展上还有一套装帧精美的儿童读物《了了看世界》,原价赫然218元,现在销售人员吆喝着30元甩卖。一位带孩子来买书的家长正准备付钱,她说:“现在书价吓人,动不动上百,但这里这么便宜,看来本来定价就很‘黑’!”

  还有一套2001年的旧书《中华文明传真》竟然一度进入书展销售前十,原因简单,全铜版纸彩印的10册精装图书,从500元直降到100元。

  书价上涨是不争的事实,记者家里1982年中华书局版的10卷本《史记》不到20元,而现在市场上动辄上千元的彩图《史记》屡见不鲜。

  

高昂书价谁获利?拆解中国书业鲜为人知的利润链

  2006上海书展火爆开幕

  那么,中国的书到底是怎么定价的,有没有个谱?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张宏告诉记者,1993年后,经国务院批准,大部分书的定价放开。但中国目前图书定价基本是“按纸论价”,传统按印张定价,现在1个印张在2元左右,其实把所有的书都统一按印张定价并不科学,严肃的学术书怎么能和畅销书一样按纸卖呢?现在越来越多书已经尝试按市场定价。

  华东师范大学在读博士成玮每月购书金额都在300元以上,他对书价有独特的评论,中国比较严肃的学术书 基本是1元1万字,而很多无聊的畅销书却经常印成豆大的字,时不时还要配上图,如果从买内容的角度看,畅销 书贵多了,而一些国外非常精贵的学术书倒显得不值钱。

  许多专家指出,中国书价的不合理在其定价机制,造成该贵的书不贵,不该贵的书却出奇地贵。而且还有不法 书商在其中混水摸鱼、虚高定价,使读者觉得书贵得没谱。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指出,中国图书定价应更体现市场机制,学术类、非小说类的书应该贵一点,其服务读者群虽然比较窄,但很固定。这样一本书往往是学者几年的心血,如果按照和教辅书一样的定价方法卖,一定会导致中国高端图书、专业图书的生存困境。他认为,大众类的读物尤其是教材教辅书不该定价过高。

  于海说,书价的不合理正在于定价机制,该贵的书不贵,不该贵的书却出奇的贵。而且还有不法书商在其中混水摸鱼、虚高定价,将本已脆弱的书市搅浑,愈加使读者觉得书贵的没谱。

  

高昂书价谁获利?拆解中国书业鲜为人知的利润链

  上海展览中心里熙攘的“淘书”人群

  

  谁吃了书业的利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朱杰人说:“做出版之前,我是读者,我也觉得书贵;干了出版,我才真的体会到,中国的书不是太贵,而是太便宜。”

  当代世界出版社发行部主任李国振给记者拆解了这根书业的利润链,一般来说,印刷成本应控制在25%-30%,稿费或者版税占8%-15%左右,出版社管理成本占6%,总的出书成本在40%上下,而出版社给一般批发商的出货折扣为6折左右,大批发商的利润在5%-10%,零售门市的利润空间在25%-30%。

  

高昂书价谁获利?拆解中国书业鲜为人知的利润链

  在书展上的“淘书”人群。

  广东联合图书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叶芳分析,首先,中国的这条书业利润链看上去零售利润最高,但是小零售店辐射面有限,经营困难,做大了,房租、水电、管理成本要增高,投入大、风险也大,而且市面上没有几家不打折的书店,打折竞争不仅挤压了书店的利润,也给读者造成书价虚高的坏印象。其次,批发商风险最小,但竞争激烈、利润有限,有时受两头挤压。然后是出版社,看似有近20%的利润空间,但风险非常大,书一旦滞销全部无条件退给出版社,而且还要承担书商、书店诚信风险,鉴于目前平均17%的退书率,出版社能保住6%-8%的利润就上上大吉了。而印刷厂就更加惨淡经营了。

  “中国的正规书业不是暴利行业,而是薄利、甚至微利行业。”九久读书人的高级编辑彭伦说,“读者觉得书贵也是观念问题,中国一本书的价格相当于买一个汉堡、抽一包烟或者坐一次出租车,正常的书价并不是贵,反而是太便宜,以至于中国书业发展缓慢。”

  书的利润链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上海大雅文化总裁王仁定说,做书领域逐利一般遵循5000册的分水岭,印数5000册以下的书就甭想赚钱。其实一本20元左右的书就算卖1万册,出版社也就赚1万多元。

  

高昂书价谁获利?拆解中国书业鲜为人知的利润链

  “小人书”---坐小板凳,看小人书。

   国营、民营争利已是中国书业公开的秘密

  一位在图书出版业摸爬滚打十余年的资深人士语出惊人:全国目前560多家出版社,如果按规定对库存、资产、债务进行清查,我看至少1/3早就该倒闭,但是现在靠买卖书号活得还挺滋润,民营书商的大举介入,许多出版社空壳化问题已经昭然若揭。

  事实上,中国民营书业早已不满足发行流通领域的 “蛋糕”,而将触角伸向了上游出版领域。越来越多的民营工作室以各种形式与国营出版社合作,操作出一本本漂亮的畅销书,从各个环节与国营书业进行正面交锋。

  

高昂书价谁获利?拆解中国书业鲜为人知的利润链

  “读书家庭”--这一家三口正在分享书中的乐趣。

  那么,民营书商到底有什么本事让国营出版社这样惶恐?张宏分析,民营图书工作室首先有人才优势,骨干都是从事出版行业多年的精英,题材选择和创意能力都明显具有优势,所以近年来民营书商做出来的畅销书特别火。其次,机制优势,民营书业机制灵活,条条框框少,分配机制合理,操作手段更加灵活。第三,市场反应灵活,民营书业完全自负盈亏,所以市场风险意识很敏锐,对市场的预判嗅觉好,在市场上炒作的实力也很突出。第四,成本控制好。民营书业的命脉就是控制成本,一般民营工作室的图书,印刷、排版加上稿费成本不会超过30%,而国营出版社往往40%也打不住,这其中当然也存在部分不规范操作的原因。而且民营书商轻装上阵,不像国营出版社负担沉重。

  朱杰人说,民营流通渠道得到的图书折扣明显比新华书店更加优惠,久而久之,出版社的出货折扣被民营书商越压越低,影响到出版业的合理利润。

  书业赚钱那么艰辛,近年来还是有越来越多的资本进入这个领域。业内人士分析,大量资本进入书业,不是因为很赚钱,而是因为他们都不知道这不太好赚钱,等明白的时候,就会销声匿迹的。

  王仁定已经做过300多种社科书籍,他同时又兼任杉杉集团副总裁,他坦言,对他来说,书业只是兴趣,至于靠书赚钱比起杉杉这样的生意几乎忽略不计,但许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

  由于书业门槛低,尤其上游几乎无需成本即可进入,造成大批“淘金者”涌入,带来一定的市场混乱。而且现在书店往往为了达到销售目标不惜打折恶性竞争,造成批发商、零售商为了生存只能拼命占用上游出版社资源,最后造成一个多败的怪圈。

  书业暴利来自灰色地带

  在上海某机关工作的赖江,在街头书展上买了一套北京某出版社的《世界通史》,原价220元的书打3折,买到手仅66元。后来他在新华书店看到出版社、装帧都别无二致的《世界通史》,原价才68元,这才知道上了盗版书的当。

  其实,现在在上海,从文化街福州路、到各大高校周围、再到机关企业大院,时时都会出现这样1折2折甩卖巨著的情况。业内人士透露,除了正规出版社的积压书以外,这种超高价、超低折的精装书,行话叫大书,无非是先虚高定价,再挥泪甩卖,往往都是些地下书商做出来的书,很多干脆是彻头彻尾的盗版书。这种书的出现,对图书市场危害极大,把中国并不太透明的图书定价机制搞得扑朔迷离。

  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书业人士坦言,中国正规书业的编写、印刷、出版、销售各环节利润都非常有限,而中国图书市场这块大蛋糕中的真正高额暴利被两种途径吞噬--盗版和发行流通过程中的腐败。

  盗版书的成本非常低,几乎只需要印刷、装订,利润空间大得惊人。而且现在盗版呈现假冒不伪劣的特点,选纸、印刷质量可以乱真,对正版书的冲击可以说是灾难性的。

  此外,流通领域的权力介入、垄断发行成为近年来书 业腐败的一个特点。最近陕西、贵州、湖南、广西等地相继爆出出版发行腐败黑幕。业内人士坦言,这样的书业腐败是他们最怕也是最无奈的,这种情况不及时有效地制止,中国书业就没有前途可言。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朱杰人大声疾呼:我就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地下教辅书、没有书号的伪劣书,能一本一本顺利地进入学生的书包?这背后是什么问题?

  有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一些天价的大书,往往是公款消费、作为礼品书,其采办人、经销商从中渔利不言而喻,这种书一般都不是原创书,没有版权问题,即使卖1折也有钱赚,按原价卖给公家,其中的暴利就可想而知了。

  书业有关人士指出,除了盗版和销售垄断、发行腐败外,中国书业在各个环节都存在不规范甚至违法现象。譬如上游的出版机构、图书工作室制造伪书是近年愈演愈烈的丑行,新闻出版总署两次清查出的68种伪书不过是冰山一角,如经济管理类和韩国畅销小说等领域都是伪书的重灾区。而产业链中游的发行批发单位,尤其是一些民营书商,存在不规范问题也很多,偷逃税款、现金回扣,甚至在正版生意隐蔽下从事盗版买卖。在下游的中小零售店往往要靠偷逃税款来保证营业利润,当经营出问题时常常关门躲债,一逃了之。

  中国还没有进入国民读书时代?

  抽一包烟还是买一本书,这是一个问题。

  有人感叹道,中国的一本书的价钱差不多相当于一包比较好的香烟,但精神产品和香烟两者的价值和产生的影响又相差多少呢?关键是中国的社会发展似乎还没有整体进入消费精神产品的层面,这就是大多数人觉得书贵而不抱怨香烟贵的原因,说起来让人痛心。

  朱杰人人为,中国的书根本就不贵,而恰恰相反,正因为中国书定价太低,影响了中国书业的整体发展。刚从沪港年会回来的朱杰人不无叹息地说,香港书店8成以上的市场都被台湾书籍占领,大陆书籍只有可怜的区区一成左右,归根结底,不是我们的书不好,更不是写书人出书人的素质低,恰恰是因为太便宜,利太薄,别人根本不愿意做。要知道,同样一本书,台湾版就比大陆版贵10倍,而外国图书更要贵许多。

  从事版权贸易的资深人士也说,正是因为我国书价定价偏低的问题,阻碍了版权贸易的发展,导致很多出根本出不去。

  彭伦认为,书价虽然近年来不断在涨,这与各环节成本增长是紧密相连的,尤其是近年来,纸张印刷成本不断走高,甚至一个印张就要高0.5到1元,此外排版、编辑人工成本也不断在涨,所以各环节的利润被挤压得越来越厉害。比较这些年社会物价涨幅、工资涨幅,客观地看,书价上涨几乎是最慢的。

  很少有这样一种活动,能同时给予人如此众多情感的交集。英国作家毛姆认为,至少有一种可以做到,那就是--读书。可是即便中国最爱阅读的城市上海,据2004年统计,人均图书消费仅75.90元,每年人均读书不到10本,而北京、天津还要少些。相对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收入增长的速度,对于图书消费的水平呈现出的尴尬,不知能否解开书价之争的谜团。

  必须看到文化消费水平低的尴尬,中国人均图书消费仅为5本,较发达国家的水平差一半。在许多不发达地区,图书消费往往是作为教育投入,而仅仅是孩子的教材教辅书就已经把许多家庭压得喘不过气来,哪里还会买别的闲书。(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