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别了,小泉纯一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6日09:02 南方网
中国青年报网络版 王冲

  

评论:别了,小泉纯一郎!

  8月15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中)在首都东京悍然再次参拜了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新华社记者马平摄

  公元2006年8月15日,小泉纯一郎终于实践了他竞选首相时的诺言,在这个最为刺激

二战时期亚洲受害国人民情感的日子参拜了靖国神社。

  在小泉冷酷的外表下,谁也看不出他“梦想成真”后究竟在想什么,谁也不知道他面对来自中国、韩国以及部分日本民众的反对声浪时,究竟是不是确信自己是胜利者,可全世界都清楚的是,自从小泉2001年就任日本首相以来,由于其执拗地参拜靖国神社导致中日关系一步步变冷。

  综观小泉5年多的执政史,可以发现2002年4月21日是个重要的分水岭。这一天以前,中日关系看上去已经走出了小泉2001年8月13日参拜的阴影,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2001年10月8日上午,前来中国进行为期一天工作访问的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观了北京西南的卢沟桥和附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他在讲话中说,他对因那场侵略战争而死难的中国人民表示“衷心的道歉和哀悼”。当时的中国领导人江泽民和朱镕基分别会晤了到访的小泉。在半个月后的上海APEC会议上,两国领导人再次聚首。2002年4月12日,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朱镕基再晤小泉,并邀请小泉年内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外交部的公告称“小泉愉快地接受了邀请”。

  这期间,中国领导人多次向小泉表示,中国坚持中日友好,强调“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如何对待历史是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也是面向未来的出发点。江泽民在2001年和小泉会晤时强调,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不断有起伏。关系好的时候,各方面的交往很密切,关系遇到困难时,往往是与教科书和靖国神社这类历史问题有关。靖国神社里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如果日本领导人去参拜,就会构成严重问题。

  对于中国的态度,小泉应该是十分清楚的,但是他显然低估了靖国神社问题的严重性。2001年4月21日,他在收到中方的访问邀请半个多月后,第二次参拜靖国神社,并明确告诉媒体是“以内阁总理大臣的身份参拜的”。

  “一已为甚,岂可再乎”。中国虽然重视中日关系,如邓小平所说“希望两国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但决不是无原则的,在涉及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中国决不会含糊。在小泉以内阁总理大臣身份参拜的当天,当时的外交部副部长李肇星紧急召见日本驻华大使阿南惟茂,奉命向日方提出严正交涉。4月29日,江泽民在与日本公明党党首会谈时非常严厉地批评了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的做法。正是因为小泉的一意孤行,使他原定2002年的访华计划被搁置,中日政治关系一步步变冷,中日之间高层互访中断。

  此后,“政冷经热”成了形容中日关系的流行词语,中日领导人也只是在国际会议场合会晤。小泉则执行两手策略,一方面积极推动中日领导人“第三地会晤”,另一方面会晤实现后依然故我,而且变本加厉。2004年11月,胡锦涛主席在圣地亚哥会见小泉,强调发展中日关系不能、也无法回避历史问题。不料,2005年1月1日小泉第四次参拜了靖国神社。中国一而再、再而三的友好姿态无法换来善意回应,中日关系不断下滑。

  小泉的固执己见,不仅仅使中日关系变冷,也使日本越发和其他亚洲邻国格格不入。他参拜靖国神社不仅受到国际社会的批评,而且在日本国内,反对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声音日渐增多。2005年以来日本所进行的多次民意调查均显示,反对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日本人已经超过半数。

  面对批评,小泉纯一郎表示“无法理解日本国内的指责,更不能理解来自国外的谴责”。他一会儿说参拜是心情问题,一会儿又批评中韩两国“抓住一个问题不放”,拿靖国神社问题打外交牌。

  这种辩解难以令人信服。在世界上,正派的政治家都遵循一条不成文的规则,即不能把个人的感情置于国家利益之上。小泉的所作所为,显然违背了这一准则。中国反对小泉参拜靖国神社,是基于“历史问题是政治基础”这一原则问题的,决不是打什么外交牌。中国对中日关系的态度,胡锦涛主席2006年3月31日会见日中友好七团体负责人时已经讲得清清楚楚。

  小泉纯一郎就任首相前不是“反华派”,也不是靖国神社的忠诚参拜者,当为了“拉票”祭起参拜大旗并坚持到底时,他以国内政治需要牺牲了外交关系。

  8月15日这天,小泉在卸任之前实现了他参拜的诺言。他就像一名偏执的舵手,带着日本这艘船,不管船员的意愿如何,使劲往旁边的“中国号”上撞击,全然看不到前方宽阔的海域。现在,小泉任期将要结束,我们可以说一声“别了,小泉纯一郎先生”。(编辑:吴珊)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