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CPI脚步放缓再次引发通胀通缩争议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6日09:09 南方日报

  编者按

  与经济和投资快速增长相对应的却是消费物价的波澜不惊。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较6月份回落0.5个百分点,从而打破了3月份以来涨幅逐月扩大的趋势。CPI在7月份戛然放慢脚步,再次引发了专家学者对于当前宏观经济趋向通胀还是通缩的争议。

  3月份以来一路昂首前行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在7月份戛然放慢了脚步。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7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比去年同期上涨1%,增长幅度相比今年6月份的1.5%有所回落。从月环比看,7月份CPI则比上月下降0.3%。另外,综观前7个月的CIP数据不难发现,今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虽同比上涨1.2%,但总体涨幅同比回落0.1%。

  食品权重“拖累”了CPI

  值得提及的是,一个月前,不少市场分析人士就今年前6个月CPI数据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上半年以来逐月扩大的CPI增势(4月1.2%、5月1.4%、6月1.5%)有望继续保持,他们还乐观地预计“7月份有望达到1.6%”。

  可以想象得到,CPI此番掉头直下的局面定然出乎不少人的意料。不过,对于这个骤然下降的数字,一些分析人士还是给它作出了一个“颇为理性”的诠释。

  汇丰银行的一位研究人士在与记者交流时就表示,前期CPI数据不断增大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偏快,并在客观上拉动了物价上涨。他说,从此次发布的数据看,导致7月份CPI远低于市场预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当月食品价格上涨的幅度不大,加上食品在整个CPI体系中的权重较大,从而影响了CPI的数值。

  “由于食品价格在我国CPI中的权重确实较高,它的走势往往会直接影响CPI的走势。”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的祁京梅也认为,食品价格涨幅偏低成为拉低CPI涨幅的核心因素。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7月数据来看,食品价格的确仅仅上涨了0.6%,而非食品价格也仅上涨1.2%。而在此前,食品价格涨幅一直远远大于非食品价格涨幅。

  “上半年,我国粮食价格下降了0.6%。此外,肉禽价格下降7.7%,蛋类下降109%,仅后两项就影响了整个CPI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在申银万国的高级宏观经济学家李慧勇看来,如果按照食品1/3的权重来估计,食品价格涨幅回落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0.5个百分点,正好和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的幅度一致。基于这种现行的评价体系,李慧勇认为,如果食品价格不出现大涨,未来一段时间内CPI将会保持平稳运行。

  通胀还是通缩?

  尽管CPI低位徘徊,但从其它价格指数看,工业品出厂价格(PPI)以及原材料、燃料、动力的购进价格上涨的幅度不算低。7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比去年同月上涨3.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6.7%。相比之下,上半年前者上涨幅度为2.7%,后者则是上涨了6.1%。作为CPI的先导数据,PPI此番虽为微升,却是基于CPI骤降的基础之上,因而从理论上说,在随后的经济运行中可能会成为拉高CPI的一股冲力。

  不过,央行研究局局长唐旭并不这么认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表示,无论是7月份的CPI还是PPI,都不能成为判断经济走冷或走热的依据。“不可回避的事实是,流动性、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二者加剧了通胀压力。但与此同时,宏观调控的措施和力度还在不断跟进,调控的效果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因此,不能从短期的温和上升的CPI等数据,去判断通胀的压力正在减轻或者是通缩的风险正在上升。”

  虽然难以准确拿捏当前的宏观经济走势,但有分析人士告诉记者,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郑京平此前关于该话题的观点值得体味。不久前郑京平表示,“不能说现在CPI还比较低,就认为通货膨胀的压力不存在了。事实上,投资增长过快,货币投放过多,最终从长时期看,是要导致通货膨胀的,我国也不例外。”

  但是,在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的研究员袁钢明看来,“2003年以来粮食价格一直没有上涨,今年粮食丰收后,更是没有上涨压力。而日用品由于产能过剩也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价格下行。燃油等产品价格属于国家调控,上涨不能完全按照市场规律走,所以价格上涨也不是很明显。”

  “我认为,工业品出厂价格持续上涨,是因为过快的投资增长对其形成了强劲的拉动。此外,也受国际能源、金属等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的影响。”对于国家发改委经济形势研究室樊彩耀的这番判断,袁钢明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他认为,从7月份的PPI看,它也仅仅是从去年年初连续下滑以来的一个短暂回升。“如果今后投资增长平缓,工业品出厂价格还会回落。”

  一边是权威官员关于防止通胀的预警,一边是学者们近期“无通胀可能”的思辨。那么,我国的宏观经济究竟会滑向天平的哪一端呢?对于这个原本就没有答案的疑问,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宋国青教授却断然表示要谨防通缩。他还一再提醒,“当前经济无疑在高位运行,下半年经济同比增长肯定还是接着往上走,但是不表示环比增长还会向上。从调控的力度看,目前的紧缩总力度可能已经够了,如果再加一把劲或许就过头了”。

  专题撰文:本报驻京记者郑春峰

  实习生刘丽琴

  相关报道

  CPI数据脱离民生备受拷问

  从理论上说,持久处于低谷的CPI数据,不仅能反映出内需不振的整体经济形势,也理应相对应地折射出物价水平偏低的现实状况。然而,对于广大城乡居民来说,我国统计部门发布的CPI数据虽然起起落落,但是,它却越来越无法与广大居民的生活冷暖密切相连。

  现行CPI计算需要改变

  “现行CPI计算需要改变。”谈到这个令人尴尬的问题,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的观点直截了当。他说20多年来,人们的消费结构已发生了巨大变化,而我国的CPI评价体系却没有发生明显的相应的调整。

  著名经济学家张卓元认为,虽然当前的物价涨幅不高,但和老百姓的感受并不一致。在他看来,我国居民购房支出以及教育和医疗支出比较高,但在CPI的权重偏小,此外水电、运输、能源的权重也偏小。

  “6年前,居住价格影响比重仅是6.7%,当前居住价格(房租价格)对CPI的影响比重是13.2%,这个比重还应该随着消费结构的调整继续上升。”易宪容说,从目前来看,一些不纳入消费价格统计的价格变化比较大。如资产价格,无论是房地产的价格还是股市、汇市的价格,它们在消费价格当中都没有反映出来。“这些资产价格变动的影响与人们越来越近,如果只从一个角度去看消费价格,往往不能够全面反映大家的感受。”

  事实上,国家统计局局长邱晓华不久前也曾就此发表过他自己的观点。邱晓华坦陈,各项消费价格指数对CPI的影响权重将随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变而进行调整。他还表达过“5年内将居住价格对CPI的影响权重提升至20%”的愿望。

  如何准确反映不同阶层实际生活感受

  不过,在学界专家看来,CPI如何真实反映出不同阶层百姓的实际生活感受,实际上还隐含着多个尖锐现实的命题。譬如,一方面是现今物价上涨压力大,另一方面是CPI保持低位增长,统计部门究竟该如何解释二者之间的矛盾?这是否意味着,当前CPI比重结构的调整滞后于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变?而这种滞后,又是否可能会弱化其对通胀或通缩的警报,从而影响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适时出台?

  不少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收入差距逐渐拉大,经济上处于不同层次的居民在消费能力、消费水平、消费偏好、消费结构和消费质量等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而面对这种实际情况,仅仅编制一个物价总指数显然已经不能准确反映不同收入阶层面临的实际价格水平,也不能及时反映物价波动对不同阶层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所带来的影响。

  “因此,根据不同收入水平分层编制物价指数,实行阶层化统计,将成为统计部门的一项十分有必要、有价值的工作。”国家统计局的一位官员告诉记者,要想使得包括CPI在内的我国的诸多统计数据能够切实介入民生,其实有一套值得借鉴的办法,即香港等地现行的分层编制“阶层化”物价指数的做法。据了解,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署按照分层的概念,编制了甲、乙、丙、综合四类消费物价指数,以此反映当地物价水平的通胀或紧缩对不同阶层的影响,并把这些物价指数作为制定相关政策的依据。

  然而,国家劳动保障部下辖研究院的一位专家也就此提出了异议。他认为,编制“阶层化”物价指数,只不过是从统计技术的角度,去解决基于统计方法不科学而造成的一些结论失真。但是它不能完全化解在地方统计数据上报过程中的种种人为症结,而且统计指标无法全面覆盖我国当前面临的诸多现实矛盾——诸如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等。

  图:

  制图:喻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