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顺差压力宜“疏”不宜“堵”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6日09:09 南方日报 |
财富时评 程满清 7月我国外贸顺差再创新高,中国外贸发展中为外界所诟病的“低水平增长”问题再度受到关注。 不少专家对如何缓解巨额贸易顺差争相出招。其中最主要的观点是要调整出口退税政策,以及让人民币升值。 然而仔细分析中国外贸的构成,却不难发现无论是人民币升值还是出口退税政策调整,都无法在抑制出口高增幅、缓解顺差压力上出现“立竿见影”的效果。 原因之一是,加工贸易是我国外贸顺差的主要来源,这一贸易方式恰好因为原材料采购和销售均以美元结算,对人民币升值的敏感度极小。除非人民币大幅升值,带动在华需以人民币支付的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从而根本性改变加工贸易企业的成本结构。第二个原因是,此次出口退税政策调整比例预计并不大,且主要是针对钢铁、纺织等高耗能或传统产业。几年前,出口退税平均大幅下调四个点后,中国外贸仍保持“一路高歌”的增长态势。政策实施的效果如何不言自明。 以期通过缩小出口企业利润空间来缓解顺差压力的做法只是一种“堵”的手段。若大幅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可能会造成大批中小出口企业倒闭。目前不少从事外贸多年的业内人士认为,这种手段不利于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宜“疏”不宜“堵”,缓解顺差压力就如大禹治水,堵则后患无穷,疏则水归其所。如何疏导?笔者认为必须着眼于我国巨额贸易顺差形成背后的两大根本性原因——内需不足、流通不畅。 提振内需就是要扩大消费,降低储蓄率,此外,还必须推动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制度改革,降低居民未确定性风险,让老百姓对未来的生活多一分安全感。 而物畅其流则要求改革国内流通体制,从而推动出口转内销,消化“世界工厂”一部分产能,降低企业出口意愿。 不谋全局不足以谋一域。缓解贸易顺差压力,不应仅仅放在涉及汇率、退税等外贸升级转型的领域内考虑;更应着眼于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以“疏”为主,才可内通外畅,这是解决巨额贸易顺差问题的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