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领略它的风采,倾听它的故事 破解广州石室“密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6日09:09 南方日报

  核心提示

  近日,随着大修接近尾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州石室圣心大教堂频频进入人们的视线。始建于1863年,位于广州市一德路的“石室”至今已有143年历史,过去曾与广州海关、爱群大厦一起,被称为广州三大地标性建筑。

  瑰丽的窗玻璃、强劲的扶壁、斜撑的飞虹、连锁的尖拱、蓬勃向上的无数小尖亭和小尖塔,“石室”保留了浓郁的哥特式建筑风格,是远东地区唯一一座纯花岗岩石砌成的哥特式教堂,堪与闻名世界的法国巴黎圣母院相媲美。

  2004年7月,石室教堂开始了历时两年多时间的大修,耗资超过2000万人民币。日前,本报记者特地走进“石室”,领略它的风采,倾听它的故事。

  1

  新貌解密

  石室“五美”惊世人

  石室教堂已有143年历史,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值得花2000多万元为它修缮?修缮后的“石室”又将拥有怎样的风采?记者为此采访了参与“石室”大修全过程的广州大学岭南建筑研究所所长汤国华、广东省文物博物馆学会会长邓炳权等专家,以破解这座中国最大哥特式石构建筑的魅力“密码”。

  双塔结构:高峻之美

  广州石室圣心大教堂是中国最大的双尖塔“哥特”式石构建筑。它的双塔结构为世人所称道,58米多高的双尖石塔直刺入云。

  汤国华告诉记者,哥特式建筑是中世纪的建筑特色,比罗马式建筑更进一步。双塔结构是哥特式建筑的结构之一,著名的巴黎圣母院也是双塔结构。于是,很多人认为“石室”是巴黎圣母院在东方的翻版,但巴黎圣母院的塔楼与“石室”的八角形双尖塔式样并不相同。

  “巴黎圣母院建造时间比石室早,它虽然也是双塔结构,却不是尖塔。”邓炳权介绍说,因此石室双塔塔尖结构体现了当时比较成熟、正宗的哥特式建筑特色,也使得它成为中国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双塔拥着中间的山墙,高大雄伟,予人浓烈的上升气氛。他建议道:“想真切感受石室的高峻之美,大家一定要远观。”

  彩色窗户:斑斓之美

  如果说整座“石室”呈现的是一种庄重之美,那么,它那彩色玻璃窗展示的则是一种斑斓之美。彩色玻璃镶嵌的窗户,在阳光的透射下五彩缤纷,变幻神奇,为庄重肃穆的教堂平添了一种斑斓奇幻的神秘气氛。

  最初,“石室”也曾有过华美的彩色玻璃花窗,共计600多平方米的彩色玻璃是从法国特地运来。教堂正立面和东西侧立面各有一个直径近7米的圆形玫瑰花窗。窗花心为一小十字,共有放射花瓣24瓣,花瓣之间顶尖上有12个小圆,圆之间又有12个小十字,组成一朵玫瑰图案。这些玫瑰花窗由深红、深蓝、紫、黄等彩色玻璃用细雕石条镶嵌,色彩鲜艳调和,在阳光照耀下绚丽无比。汤国华介绍说,这正是哥特式教堂的特色之一。

  可惜的是,这些漂亮的花窗经历战争、“文革”的破坏,剩下的不足原来的10%。此次大修的一大重点,便是耗资413万元从菲律宾购来98扇彩色玻璃。这些玻璃上还特别印制了62个圣经故事。据主管大修工程的负责人介绍,由于这些图案没有先例可供参考,要求依照《圣经》重新创作,难度颇高,国内没有公司敢承担这一工程,才选定了一家菲律宾公司。

  排水狮头:喷洒之美

  “石室”之美,还在于教堂的外壁柱脚墩有许多向外伸展的排水狮头,颇具风情。从小在“石室”周围长大的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副主席吕国存告诉记者,每遇大雨,“石室”狮头悬空排水,喷洒而出,蔚为壮观。

  这些排水兽头,许多人认为它没按西方教堂那样做成怪物形状,而是做成了中国的狮头,是“中国本土化”的一大表现,表现了西方文化进入东方的一种姿态。然而,汤国华教授却不认同这种说法。他说,西方教堂未必都采用怪物形状,也有用狗头或狮头的,所以石狮头形状并非中国独有,外国同样有类似设计,而且中国也常用龙头来做兽头。

  铜铸大钟:洪亮之美

  “石室”之美不仅在形,而且在声。每周日早晨8点整,从“石室”传出的钟声清脆、洪亮、高昂,在广州城上空久久回响。教堂东边钟楼内悬挂着4只法国铸造的铜钟(原本5只,损坏了1只),每只重达3000多斤,分别可以敲出C、E、G和高音C四组音律。附近的老人回忆说,平日一般只敲响1只钟,只有到重要节日的时候,才会同时把几只铜钟都敲响。而汤国华回忆说,这几只铜钟原本是摇摆式音乐钟,现在联动装置已失效,目前正处于修复之中,有望他日重新“开腔”。

  在教堂西边钟楼的西、南、北三塔,原本也安有罗马字钟面的时钟。据石室教堂的彭敬通神父回忆,因为战乱以及“大炼钢铁运动”时的人为破坏,这些原本产自英国的机械大时钟于上个世纪60年代末就停止了运作,90年代,广州市政府曾拨款把原来的机械大时钟改装为电子石英大时钟,但由于没有安装防雷设备,半年之后就被废置。

  彭神父说,此次大修的另一大亮点,就是重新安装一台国产机械大时钟。这台机械大时钟重达3.5吨,耗资75万元,专门从山东烟台定做而来。这口完全由我国自行生产的机械大钟,刷新了中国钟表史,可谓目前的“中国第一钟”。

  坐北朝南:奇幻之美

  有种说法认为,西方哥特式教堂都是面向西方,但是“石室”却面向南方的珠江,因此有人猜测这是石室对整个城市建筑秩序的妥协。

  但汤国华教授却认为这是一个误解。他说,在巴黎,天主教堂也大多根据选址的马路情况来确定朝向,而非都面向西方。那为何石室教堂选择面向珠江?汤教授认为,当年的珠江一派繁华景象,可谓船来船往,外国船只一进珠江,即可看到教堂,这对天主教的传布大有好处;此外,还有基于艺术展示的考虑,教堂坐北向南,这使得上午和下午的阳光均能透过彩色玻璃窗,把一条条彩色光束投到教堂的石柱上去,光斑在石柱上移动,五彩缤纷,可以终日营造出教堂奇幻、神秘的气氛。

  2

  史海钩沉

  “前世今生”多劫难

  石室教堂位于广州市一德路,这里自古就是广州城的繁华地带,商贾云集。宋朝时这条街被称为“卖麻街”,清朝时期这里曾是两广总督部堂衙门所在地。

  强行征地建“石室”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次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把两广总督行署夷为平地。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法国政府与清政府订立了不平等条约:“法国人至通商各口地方其所租地自行建造礼拜堂、学房……”当时,由罗马教廷任命的两广教区首任“宗座监牧”——传教士明稽章看中了被炸平的总督部堂基地,要求划给他建造教堂,但遭到两广总督劳崇光的拒绝。

  于是,明稽章依仗法国侵略军势力,由最高司令官出面写信威胁两广总督:“如果24小时以后不给法方一块合适的地,限期一到全城将实行戒严”。逼使两广总督劳崇光将两广总督行署基址永租给巴黎外方传教会兴建天主堂。租地面积为42亩6分6毫,后又增17亩6分9厘,法国人陆续在这块土地上兴建了教堂、学校、医院、孤儿院等建筑。

  1861年1月25日,由恭亲王奕忻与法国政府签署附加协议,正式确认了广州圣心大教堂的建立。

  法国皇帝拨专款

  传教士明稽章回法觐见法皇拿破仑三世,法皇听取明稽章在广州建大教堂的建议后,欣然挥笔,同意分期拨50万金法郎。明稽章成为“石室”创建人。

  1861年8月26日,“石室”正式破土动工,奠基礼在1863年12月8日举行,明稽章曾分别从耶路撒冷及罗马运来泥土各一千克置于基下,表达天主教“创立于东方之耶路撒冷,兴起于西方之罗马”之意。如今,教堂正面的东侧墙角下“Jerusalem1863”、西侧墙角下“Rome1863”的刻字依旧赫然可见。

  1864年,法国教会专门请来了两位极有才华的建筑师Vonutrin和Humbert主持,他们采纳了哥特式建筑风格,仿巴黎圣克洛蒂尔德大教堂进行了设计。建教堂的石料从新安(现宝安县)牛头角、茶果山等处采运而来。据史料记载,开采石料达7年之久。教堂整体用花岗岩石砌造,这也是百姓直呼其为“石室”的原因。

  后来,两位法国建筑师由于水土不服相继离开,具体指挥完成这一巨大工程的是广东揭西的石匠蔡孝。1888年,“石室”圣心大教堂终于落成,历时25年。然而,创建人明稽章没有看到这一天,他于1886年在巴黎辞世。

  三次劫难仍屹立

  “石室”建成后,为外国文化在广州提供了一方“立足之地”,如“石室”内的丕崇书院,在光绪、宣统年间就放映电影,成为广州最早的电影院。然而,在之后一百余年的风云动荡里,“石室”可谓历经磨难。

  据石室教堂的彭敬通神父回忆,“石室”主要经历了3次劫难:第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8月,一架日机被中国军队高炮击中,撞毁在“石室”前的沧海茶楼,“石室”拿破仑时代的彩色玻璃被震落过半,大时钟也被震停。第二次是解放前夕,蒋介石集团溃退南逃,炸毁海珠桥,“石室”的彩色窗玻璃绝大部分被震坏。第三次是“文革”期间,“石室”内原本所剩无几的玫瑰花窗的彩色玻璃被红卫兵砸碎,教堂内的长木椅、书籍被焚烧,部分墙壁、石柱因焚烧而破裂。随后,“石室”曾一度被当作废品仓库、垃圾处理转运场来使用。

  3

  专家说法

  “中西合璧”最独特

  汤教授介绍,“石室”中西合璧,学建筑专业的学生一定要来参观。他还透露,目前有计划在这里建立文物展览馆。

  建筑专业学生必看

  既然“石室”的坐北向南和狮头形状排水兽头都不是其“中国标签”,那究竟石室有没有“中国特色”?当然有!据汤教授介绍,“石室”有三大“中国特色”:一是教堂屋顶瓦面用的全部是岭南瓦;二是圣堂左右两道木门均刻上了富有岭南特色的梅花、菊花等木雕图案;三是在双塔塔尖有两个装有固定避雷针的石葫芦,这也算是中国特有的,因为中国塔多以“葫芦”来收口。

  汤教授说,学建筑专业的学生一定要来“石室”参观,因为这里中西合璧、独一无二。特别是“石室”此番大修严格遵循“修旧如故”的原则,恢复了内部构件的原状,使得“石室”重新焕发浓烈的西方风采。“石室”中的小亭子、交叉十字拱、飞扶壁都清洗干净,就连石缝都被工人们细心地填好。拿双塔塔楼的螺旋形楼梯来说,在以前的大修中它有一级是用混凝土来建造的,而这一次混凝土全部被拆掉,换上了“石室”的本来用料石头。

  计划建文物展览馆

  “石室”将于10月大修完毕,汤教授透露,目前有计划在教堂建立文物展览馆,主要是把此次修缮中换下来的旧构件向民众展示。这些旧构件包括一百年前的石头、混凝土块、钢筋、彩色玻璃窗等。

  汤教授还特别推介了曾装着避雷针的金属花瓶,而今它已被按照原样制作的新花瓶顶替。“倘若这个展览馆能如愿建成,市民将能一饱眼福,亲身感受承载着百年历史的教堂文物的魅力。”

  4

  口述亲历

  繁华闹市有“净土”

  口述者:吕国存(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副主席,自幼居住于“石室”周围至今)

  刚解放的时候,我们才十一二岁,当时印象里的“石室”好高好高,是广州城里的“摩天”建筑,感觉就像现在的中信广场。

  当时,我们一群小孩子都会在“石室”附近玩耍,周围车水马龙,而走近“石室”就会感到一股静谧之气,朦朦胧胧就知道这里是一个非常神圣的地方。百余年来,这一带一直是比较繁华的商业地带,但“石室”可谓“旺中之静”,是繁华闹市之中的一片“净土”。

  “文革”期间,“石室”遭受较严重的破坏。里面的木椅、圣经文书、档案被全部烧光,玻璃窗、塔顶的石狮头也被砸掉。但有红卫兵拿着大榔头想要砸掉石室顶上的小亭子时,结果掉下来摔死了,之后红卫兵就不敢再来了。这样“石室”才得以幸运地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

  改革开放后,我们可以自由地出入“石室”。而“石室”于我还有另一番意义,就是它见证了我一生的几个重要时刻。从出生时的洗礼到日常的弥撒再到婚礼,我都在“石室”举行。几年前,我女儿的婚礼也在“石室”举办。以前在“石室”举办婚礼必须要求双方都是天主教徒,现在有所放宽,只要新婚夫妇一方是天主教徒就可以来此举行婚礼。全世界天主教徒的婚礼都是一样的,有神父的见证、教友们的祝福和家人的拥抱,当然还有鲜花。

  专题采写:本报记者严丽君见习记者李培

  专题摄影:本报记者刘力勤实习生钟锐钧

  图:

  “石室”内左右各有10根巨型石柱支撑交叉,急剧上升的尖拱,使教堂内部充满升腾之感。

  新安装的彩色玻璃上绘制了62圣经故事,栩栩如生。

  大教堂前后左右4个门前,有8座天使雕塑,专门从四川运来,每座造价4万元左右。

  “石室”的双塔塔尖直入苍穹,保留着浓郁的哥特式建筑风格。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