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族远离职业枯竭该怎么做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6日09:57 锦州日报 |
厌烦情绪弥漫职场 在一家心理咨询公司工作的马小姐表示,非常想马上投入到工作中,可是望着访客的一堆问题,她却突然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压力,越着急越不知道从何入手解决这些问题,越找不到工作头绪越是着急,于是晚上睡不着觉,白天感到焦躁无所适从。 在某外企工作的冯先生也表达了同样的困惑。最近一段时间一想到上班就心里发憷,以致办事效率特别低,而且作息也比较散漫。原来到单位能马上就投入工作,可现在总是打开电脑后愣半天,手头的工作还是没有心情做,甚至有厌烦的情绪。 这种在工作重压之下身心俱疲、厌弃工作的感受、身心能量被工作耗尽的感觉,心理学家称之为职业倦怠症,又称职业枯竭症。 职业枯竭症困扰现代人 “枯竭”一词是1974年美国精神分析学家Freuden Berger首次将它使用在心理健康领域,用来特指从事助人职业的工作者由于工作所要求的持续情感付出、身心耗竭状态。20世纪90年代后,职业枯竭的研究范围从服务性质的行业逐渐扩展到教育业、技术业、培训业(教师、电脑工程师、军人、管理人员、医生护士)等。从2000年后这种现象越来越多,目前职业枯竭也已成为现代职业领域中广为流传的职业病。一项调查显示:在同一岗位工作满两年的人群中有33.3%的人出现了工作倦怠现象,有2.6%的人患上了工作枯竭症。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对工作产生倦怠?原因有以下几点: 社会环境。我国正处于向城市化与工业化的过渡期,压力骤增,一些紧缺型人才被透支使用。 社会压力。21世纪是知识和信息快速更新的世纪,信息以每年15%的速度淘汰更新着,个体必须时刻保持学习的状态来适应时代的发展,这种危机感与急迫感会让个体本能地提高自己工作的强度,只有这样个体才会有安全感。 职业迷惑。“先就业后择业”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急于找工作而不是找职业,当发现所从事的工作不是自己兴趣所在,其工作的成就感就越来越低,越来越想逃离现在的工作。 心理调节。面对危机与困惑,因不具备自我调节的能力,很多人习惯于将自己“泡”在情绪中,久而久之,造成严重的身心伤害。 职业枯竭症的典型特征 根据对职业者心理枯竭的调查研究结果,归纳出职业枯竭症的六大特征: 情绪倦怠。这是衡量倦怠症的主要尺度。在生活中常常表现为:没有工作热情,容易烦躁发脾气,表现出一种悲观无助消沉的样子,对旁人没有能力去关注,情感资源严重缺失。 生理倦怠。身体有明显的疲惫感,感觉身体能量被过度消耗,经常有没劲、头痛、背痛、肠胃不适、失眠等身体反应。 才智倦怠。经常会有被掏空的感受,大脑跟不上周围事情的变化,思维效率大大下降,注意力不能很好集中,没有办法满足工作的需要,越工作,空虚感就越强。 价值倦怠。主要表现在个人的成就感下降,感觉做任何工作都不能获得快乐与满足,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变得越来越没有耐心,机械化的工作,让人非常想离职或是转行。 人际倦怠。情感资源缺失使得人对周围的人际环境持消极否定的态度,表现出对别人不信任、多疑、充满批评和指责。 行为攻击。攻击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即压抑自己,有时会出现自残行为,极端倦怠时,会出现自杀;二是向外,即攻击别人,人际摩擦增多,容易将小事演变成大事。 四招战胜职业枯竭症 上班族如何摆脱枯竭感,重新找回工作的乐趣呢? 学会给自己增加快乐。人的内心情绪就像两大阵营:红军(积极情绪)和黑军(消极情绪)。如果不会给自己增加积极情绪,黑军必然就会占上风。因此,工作之余,以各种休闲方式让自己有快乐的感觉,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学会向自己示弱。这是一个强势社会,以弱示强是非常好的生存方式。累了就休息一下,如果用伪装的强大面对周围环境,就会承受越来越多的压力与无奈。接受自己弱的一面,其实正是强大的表现。 学会关注自己的心理状态。每个人都有盲区,有时我们的确无法自己有效地帮自己,因此,借助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帮自己走出盲区,是一种快速缓解倦怠症状的途径。 学会关注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如何规划自己的生活,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通过职业规划师的帮助,找到自己职业发展的价值观、深层兴趣所在,从而使自己对职业处于一个兴趣为核心的工作状态。这也是降低职业倦怠的非常重要的途径。关注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及职业发展,从而帮员工树立科学健康的工作方式。 总而言之,如果个体学会为自己构建积极的内部支持和外部支持系统,那么职业枯竭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