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居民平均预期寿命提高的喜与忧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7日00:05 红网

  目前,北京市居民的平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80.09岁,比2001年提高了4岁多。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发布的报告显示,随着北京市卫生保健水平的显著提高,居民平均预期寿命也在持续平稳增长。(《北京晨报》2006年8月16日)

  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00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71.4岁,2004年的平均预期寿命为71.8岁,按此计算,平均每年提高0.1岁,而北京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在近年来的增速则

是每年1岁,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0倍,这样的提高固然值得我们欣喜,但是,不可盲目乐观。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一个城市全体人口健康水平的综合反映。人口学界用平均预期寿命来衡量寿命,即已经活到一定岁数的人平均还能再活的年数,如果在不特别指明岁数的情况下,人口预期寿命就是指0岁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那么,既然是“城市全体人口健康水平”,包括了没有北京户口的外来务工者和临时居住的人口了吗?显然没有包括,所以,这样的指标的水分值得挤挤。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提高了,但是我们更应该关心是怎么“高”出来的,是在不科学的生活方式中备受富贵病折磨下“磨”出来的;是在城市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情况下靠“药”“药”出来的,是在市民个人自负医疗费不堪重负的情况下“负”起来的,1980年到2002年,我国医疗支出增加了40倍,其中110倍的支出由个人承担,而严重的个人医疗费负担的主体就是市民。“为了寿命必须卖命”,“要寿命不要生活”就是很多市民对生命的阐释。

  一方面,北京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提高了,但是,另一方面北京人又同时缺少了幸福感、宜居感和宜交(往)感,当一个城市仅仅适宜投资,而不宜居,不宜交的时候,这样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有什么意义呢?在这样的城市生活即使活到更大的年岁有什么值得珍惜和回味的呢?

  其实平均预期寿命没有反映“绿色生命进程”内涵,真正衡量人类寿命进程的标准应是人们在健康状况中生活的岁月,即人们身心没有出现残障现象。健康寿命才是用来衡量真正意义上的“寿命”。这一指标包含了一个人在社会中所产生的能力,给“寿命”以更高、更科学、更人性化和更加严格的定义,更符合生活得质量更高,活得更好的高层次人生追求。

  农村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水平也许提高的不快,但是在一个山青水秀,空气清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乡下,人们不是为了生活而争取生活,而是信奉自然的生活,把恬淡和平静作为一种生活态度,把简约生活作为一种生活追求,即使贫穷也很容易得到快乐,少有焦虑和压力,一切显得悠然自得,即使少活多少年又何妨呢,与其焦虑地多活多少年,还不如悠然地少活多少年。这就是我们应该辨证看待居民平均预期寿命提高的新思维。

稿源:红网 作者:魏青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