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金融消费离农民生活有多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7日02:37 大江网-江西日报

  在城市,各大银行网点已逐步向社区延伸,行业竞争为城市居民带来的便利和实惠有目共睹。在新农村建设全面推开、农村经济期待大跨越的背景下,农村金融被赋予更加崇高的使命。针对当前农村金融业存在体系不全、资源外流、供给总量不足等问题,笔者在赣县做了一番调查。

  把脉农村金融现状

  金融是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的血脉。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我国农村金融相继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事实上,我国金融体系的高速成长主要发生在城市,广大农村的金融发展步伐仍然缓慢。

  当前,随着国有商行经营策略的转变,其设立在农村的金融机构网点大量被裁撤,目前分布在赣县24个乡镇的银行中,仅有5家农行。

  由于农村金融机构少,资金供给总量不足,农民“贷款难”。据了解,目前该县大约只有20%的农户能够从正规农村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支持,2005年末,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农业短期贷款余额为30891万元,乡镇企业贷款余额为34万元,两项合计3.1亿元,仅占金融机构各项贷款的32.5%。

  随着农业银行逐步撤并机构,农民贷款只有依靠农村信用社。但是,作为农村金融领域“一枝独秀”的农村信用社,因多年来改革未有大的突破,受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等因素制约,也难以满足农村发展的金融服务需求。以2005年为例:赣县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为41259万元,占全县各项贷款余额的44%,形成了农村信用社以44%的金融资源服务70%以上人口和地域的现状。

  农村信用社面向农村的贷款,在期限、结构、金额等方面的设计与农村资金需求的特点不相适应。据有关部门调查,前些年每户农民的贷款需求仅两三千元,现在增至1万至5万元,而且还在不断扩大,而农村信用社直接扶持的2万多户,其中3000元左右的贷款占70%以上,贷款期限绝大多数为一年。

  由于正规金融供给有限,作为一种补充,农村非正规金融——民间借贷盛行。调查反映,目前农民来自非正式金融的贷款在部分村组已超过来自正式信贷机构。民间借贷一方面注入了农村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对民间借贷一直处于排斥状态,未将之纳入正常监管范围,加剧了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之间的矛盾。

  破解瓶颈需多方努力

  应该承认,农村金融困境由来已久,破解瓶颈还需多方努力。

  搭建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存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是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的前提。要建立健全农村金融的多种所有制组织,形成合作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三大主体。要在优先扶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基础上,积极调整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的布局,通过保持适度竞争,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

  提高农村资金使用效率,是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基础。政策部门要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国内社会投资转向农村地区,特别是鼓励大中型项目到农村地区去建设,以项目建设带动农村的城镇化建设。同时,通过建立健全邮政金融法律法规,确保农村资金来源于农村,用之于农村。

  金融创新是保持农村活力的长效机制。长期以来,对农业的金融服务主要是传统的存款、贷款和汇兑结算,但这已满足不了农业的多样经营需求。金融部门要从单一的金融服务转向投资、证券、保险等多样化的、综合型的服务领域。如拓展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服务领域,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对10万元以上的大额借贷也要积极探索可行办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中国人民银行赣县支行行长刘建东说,“金融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范围很广,如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经营需求、消费需求等等,这些都为各金融机构提供一个大市场。”

  农村金融从鸡肋变成了奶酪。各涉农金融机构结合当前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加大了信贷投放力度,提升了金融服务水平和服务领域。如支持支柱产业发展,积极开办农业小企业贷款;扩大文明信用农户贷款和小额担保贷款业务,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引进和发展农业保险,同时把银行卡、电子银行、电话银行、ATM等新兴业务逐步延伸到农村。

  钟建勇 林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