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50年不改是爱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7日02:56 大江网-江西日报

  他没有子女,却有近百名学子亲切地称他为“爸爸”;他没有丰厚的收入,却50多年如一日坚持用微薄的收入无私资助贫困学子——

  

50年不改是爱心
考上大学的戴勤俐与何子策分享着成功的喜悦。

  

50年不改是爱心
何子策认真给学生回信。

  

50年不改是爱心
受过资助的学生曹文静每年都给“爸爸”何子策过生日。

  何子策是万年县青云中学退休老师,今年79岁。

  这是一位可亲可敬的老人。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他将从教所得,除维持基本的生活外,几乎全部用在了资助贫困学生上,先后帮助100多名家境贫寒的学子重新点燃了人生的希望,直至今天,他的爱心助学行动依在持续。

  “爸爸”的爱心故事说不完

  今年8月7日上午,万年青云中学学生戴勤俐一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连忙跑到何子策老人的家里,“何老师,几年来,您花钱供我和姐姐读书的苦心没有白费,我也考上大学了。尽管我和姐姐不是您的亲生女儿,但您永远都是我们的好爸爸。”

  戴勤俐出生在万年县青云镇西门村一个农民家庭,几次因为家境贫穷面临辍学,是何子策承担了她的学习费用,才得以继续学业。她的姐姐戴伶俐也是在何老师的资助下两年前考入大学的,直到现在,上大学的大部分费用,仍是何子策负担的。

  其实,对何子策以“爸爸”相称的远不止戴勤俐两姐妹。在他家中,有大叠大叠的来信,都是以“亲爱的老爸”、“爸爸,您好”等亲昵的称谓开头的。这些信都是他正在资助或资助过的贫困学生寄来的。每封信的背后,都珍藏着一段感人的故事。

  在众多贫困生眼里,何子策是一位“希望老人”。李青龙是汪家乡的一名孤儿,1995年高考时以微弱之差落榜,他非常苦恼。这时,何子策向李青龙伸出了温暖的手:你来学校复读,我全力资助你。1996年9月李青龙跨进了江西师大的校门,何老又毅然承包起李青龙的大学费用。这个幸运的孤儿,在何子策的资助下,顺利完成了学业。至今李青龙个人简历“父母”一栏,都填写着何子策夫妇的姓名。

  因为有了何老师的真情关爱,100多名不同家庭、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都在人生的旅途中找到了航标。曾受过他资助的吴小兰来信说:“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不幸的女孩,可自从遇上了您,我又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上高中,我从没想过考大学,是您让我一个贫穷农家的女儿长了志气,有了抱负,请允许我叫一声‘亲爱的爸爸’……”

  打工为“儿女”赚学费

  何老师退休早,工资不高,老伴一直没有工作,怎么有能力资助这么多人?其实熟悉他的人都很清楚答案。

  1997年何子策70岁生日那天,老伴为他做了件军大衣,买了双新皮鞋,本以为难得穿回好衣、好鞋的他一定会很高兴,没料到一向温和的何子策这次却动了脾气:“谁让你这么乱花钱的?我又不是没有穿的。军大衣没法退就算了,皮鞋一定要退回去。”

  为了资助更多的学生,他总对自己“抠”得出奇。学校的一间旧瓦房就是他的家。仅有10来平方米的卧室里,摆着张旧木床、旧衣柜和吃饭办公的小方桌,一台14英寸的电视机是惟一的电器,全部的家当加起来也不足3000元。

  不光省吃俭用,何子策还长年坚持“打工”,为贫寒学子赚学费。1985年他退休后就一直没闲着,通过争取受聘于青云中学教导处。这些年来,他资助过的学生们看他一大把年纪,每天还在为多赚300多元的月工资而忙碌,纷纷写信给他:“老爸,请您老不要再打工了!”、“老爸,就来我这里吧,我会好好照顾好您老的。”但何子策有他自己的考虑:在教导处不仅每月可多赚些钱,多资助些贫困学子,而且其中一项工作就是负责在校生情况统计,从中还可以知道哪个学生需要资助。在这个岗位上,他一直干了21年。

  是什么样的信念力量,支撑着何子策老人年复一年、从不间断地资助贫困学子?何老告诉记者,他6岁那年父亲去世,曾先后2次因贫辍学,辍学时间达4年之久。是亲戚、朋友以及很多好心人东挪西借凑够了24担稻谷,学校还免了他的学杂食宿费,才得以完成学业,在党的培养下成长为一名人民教师、共产党员。他在日记中写道:“没有党和社会的关爱,就没有我的今天。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人民教师,我不能看着身边的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辍学,我有责任对他们表达我的爱……”

  正是怀一颗奉献之心,抱一份感恩情怀,让何子策数十年来默默地甘守着清贫,在助学的路上走得义无反顾、无怨无悔。

  天底下最富有的老人

  如今,尽管已近耄耋之年,尽管老伴先他而去,何子策依然在继续着他的助学事业,并在助学中找到了幸福和快乐。他常说,他是天底下最富有的“幸福老人”。

  何子策每年都会收到上百封“家书”,每一封信都流淌着浓得化不开的真情。那些受过资助的学生在“家书”中嘘寒问暖,喜事、好事、烦心事都告诉他,甚至谈恋爱、找对象都要事先征求他的意见。在学生眼里,他是一位慈爱的父亲,有时又像一位可敬的好“兄长”。每到节假日和周末,他的家里更是挤满了前来看望的学子。看信、回信、接待来访学生,成了他每天最快乐的一件事。不图回报的他常为此备感自豪。

  一位学生在信中这样写道:“爸爸,就物质生活,你是贫穷的;但就精神生活,你是一个亿万富翁。”一句肺腑之言,令何子策无比陶醉,也深深印在了他的心底。

  张诚根 本报记者张弛 文/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