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老济南的“压面”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7日03:23 舜网-济南时报

  济南的夏天,由于天气酷热,人多“苦夏”,食欲欠佳。老济南的主打饭食是“喝面条儿”。

  “晌午吃么?”“喝面条儿呗。”“你们呢?”“喝凉面,大热天的吃么……”听着同院的相互问答,心头似乎吹进一丝清风,那暑热也不由得减下了几分。吃面不说“吃”,济南叫“喝面条”,听上去特别地道;正像在南方某些地方,喝酒叫“吃酒”一样,有一

种新鲜感。

  夏天喝面条的记忆,来自上世纪五十年代,那时的面条,是一种拿着白面到街上现压、拿回家现煮的“压面”。这种压面,在济南时兴,成为夏天常备的盘中餐,大概还可以往前追溯到二三十年代,1902年清政府在济南设了工艺局,建了铜铁、织布、绣花、毛毯、木器、洋车六厂之后,随着机械产品进入济南,老百姓日常生活便也随着“洋”了一点儿。这种压面条的加工经营,从开埠之初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七十年代。记得济南解放后,当年如笔者一样的小么子们,提着白面到离家不远的店里加工面条,以备一家人的晚餐,是常有的事,遇上人多,还有排队挨号的时候。老济南各街道上,都有压面的店铺。一台老式压面机,摆在店中央的木桌上,形状类似小型电影放映机,有一只摇柄连着一个大铁轮,带动上下两只压面辊筒,压面机上方有槽,以便将和好的面粉装进去,向前是一臂多长的底板及架,可以承载随压随出的面胚,再就是宽窄不同的几把刀头了。这种店既为顾客加工面条儿,也自己压了晾干,做成干面条出售,挂杆上小瀑布似的晾着一排排的面条,既是加工场,也做了压面的实物“广告”。

  顾客进店,店主先将面粉称一下分量(按斤收加工费)。尔后加少量水和成碎疙瘩状,倒进槽中,摇动长柄,随着“哐啷!哐啷!”的机械声,书本宽窄的面胚,便徐徐沿着底板伸延着,直到面尽。为了好吃,店主再压一遍,压得次数多了质量更好,压出的面胚光滑挺直,不沾面醭,也不会粘在一起。店主问“吃宽的?窄的?”尔后按您的要求选刀切面。切出来的面条均匀、平整、光滑,散发着一股特有的麦香,闻一闻十分诱人。用端面粉的搪瓷盆端回家,就盼着黑天了。这样的面条煮出来不粘不连、筋道、耐嚼,吃什么卤子都绝佳。吃凉面(凉面也叫麻汁面),以麻汁汤子为主,再加上腌香椿末儿、腌胡萝卜末儿、鲜黄瓜丝儿、香醋,更少不了大蒜,必得用蒜臼子将其捣成稀泥。将备好的菜码儿盛进一只只盘碗里,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待面条儿煮熟,过一遍凉开水,盛在大碗里,尔后各自拨上菜码儿,浇上麻汁汤子、大蒜泥,一碗碗晶莹剔透、红绿黑白相间、飘着麻汁香味的凉面,不等用筷子拌匀就先吞进去一大口,济南讲话:酸酸的,辣辣的,麻汁大大的。一片“吸溜,吸溜”之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三伏天喝上一碗凉面,消汗解暑又充饥,那份惬意,则是“老济南”们夏天的一份享受了。

  关于老济南的凉面,既是夏天的大众饭食,自然是家家不离,年年不辍,长盛不衰。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在老火车站、大观园周边,每到夏天必有这种时令饮食出售,成了老济南夏天的招牌饭食。七七事变前,有一年的夏天,几位老外在街头闲逛,见一帮拉车的围在一起煮面条,饶有兴趣地上前观看,不看便罢,一看吓得连连后退,嘴里说“NO!NO!”意思是不要吃!是要得肠炎的!原来外国人发现面条上爬落着一些苍蝇!对于老外的惊诧,拉车的一笑了之,端起碗就下筷子。为了证明自己的推测,第二天中午几位老外又来了一趟,见拉车的若无其事地吃凉面,安然无恙。他们大惑不解,于是再仔细研究他们的饭食,这一看,不觉恍然大悟:原来有大蒜泥拌在面条里!老外们确信,大量食用大蒜是不会引起肠胃病的。于是,他们伸出了大姆指,连说:“Very good!Very good!”

  多少年过去了,如今的夏天,降温可食之物多多,冰激凌、奶油甜筒,各式冷饮琳琅满目,但喝凉面,仍然是济南人饮食的首选,但是,那种筋道耐嚼、回味无穷的“压面”,却是无处寻觅了。□董宝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