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国学”一词语境模糊动机可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7日03:35 北京晨报

  名师名校蜂拥而起抢占国粹地盘

  “国学复兴”之风势头骤劲。复旦大学哲学系刚宣布要在今年9月开出沪上首个“国学班”,清华大学也要于10月在上海开设面向企业家的“国学班”。清华的“国学班”学费每人26000元,复旦的价码为每人38000元。

  热闹归热闹,却也相当滑稽。

  古代确有“国学”一词,但根本与现在的含义不搭界,指的是国家办的学校。近现代“国学”概念的提出有其现实的语境,或者说语境压力。张岱年说:“国学的名称起于近代,西学东渐,为了区别于西学,于是称中国本有的学术为国学。“其实,岂止“区别”那么简单、轻松。“国学”概念的提出是为了应付西学东渐的压力。

  与“国学”同时出现的还有两个概念,那就是国故和国粹。我想,这两个概念彰显了国学研究的两个方向,或者说两大流派,即,“国故派”和“国粹派”。前者以新文化运动的骁将胡适提出来的,作为留美的海归博士,胡适倡导整理国故运动,以在对国故进行西化。在文化守成主义者看来,他的用心不可谓不险恶,他不是在维护而是要消解中国本有的学术。于是,“国粹派“抬头,他们研究中国传统,完全是为了无条件地保护它,原汁原味地继承它,大张旗鼓地弘扬它。如果说前者还是理性的研究的话,那么后者几乎是非理性的信仰,不让人对传统说半个“不”字。前者以成立于1922年的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为阵地,后者以成立于1925年的清华大学研究院国学部为营垒。前者有《国学》杂志为其摇旗,后者有《学衡》为其击鼓。当时,北大以旧学称,所以蔡元培、胡适他们要革故鼎新;而清华以新学盛,所以曹云翔、吴宓等人要溯往追昔。

  其实,文化革命不是西方文化侵略的结果,而是国人自己选择或者说故意利用文化的结果。我们今天所谓的国学在很多人眼里是“国粹派”意义上的。问题是,现在已经基本没有了西方文化的压力,那种意义存在的依据和价值就值得怀疑了。于是,出现了许多名不副实的场面,出现了许多滑稽可笑的表演,还有利欲熏心的商业化操盘。

  前一阵,鲁迅被评为“十大国学大师“之一,受到很多人的质疑。那些人基本上是“国粹派”,而鲁迅是站在“国粹派”的对立面的,他的口号是“打倒孔家店”,当然不能见容于国学大师之列。可以看出,目前有些所谓国学人士不仅保守而且狭隘,封建专制意识浓厚,容不得反对派。但是,鲁迅反对的与其说是国学本身,还不如说是国学研究领域的国粹派。他自己国学根底深厚,因此对那些徒有虚名、抱残守缺、顽固不化的国学家颇有微辞,但对真正的国学家是很尊重的。如对大家公认的国学大师王国维,鲁迅就说:“要谈国学,他才可以算一个研究国学的人物。”

  西化或者说西方文化压力下的语境已经被转为商业化的语境,国学也沦为了某些人欺世盗名和牟取暴利的工具。招生条件之苛刻,收费之昂贵,简直是“国学大门八字开,有志无钱莫进来”。那些男董事长和女总经理都是大忙人,在短短那么一小段时间里,哪怕是孔夫子亲自上讲台,能学的恐怕也是“多乎哉?不多也!”至少还不如中文系一年级的新生学得多,学得扎实。国学包罗万象,对于许多文科专业的大学生来说,与国学相关的课程一直在学。董事长和总经理平常接触不到,所以才觉得新鲜、稀罕,以“国学”名义来糊弄他们的钱袋子,也最容易。

  北塔(中国现代文学馆副研究员)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