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如何破解教育资源“超载”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7日05:06 今日早报

  如何破解教育资源“超载”

  杭城教育部门、专家学者共同献策

  □实习生 周佳丽 本报记者 应芳娟 劳国强

  早报讯 8000多名不符合条件的外来民工子女徘徊在杭州城的校门外,这牵动了方方面面。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民工孩子上学难”不单单是教育部门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它涉及到财政、资源配置等方方面面,非常复杂。如何应对、破解这个难题,记者采访了教育部门和相关方面的专家。

  《8000名民工子女徘徊校门外》后续

  现行对策不能完全解决燃眉之急

  外来人员子女就学难的问题在江干区和拱墅区尤为突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两个区都费尽了心思,想尽了办法。

  今年,江干区新建了外来民工子弟小学——天华小学,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区内的就学压力;同时还采取了增加班级或者扩充班级人数的办法。对此,江干区教育局基教科的赵韵红科长用了一个很形象的词——“抠”资源。而拱墅区不少普通学校向外来人口“敞开怀抱”,有些学校的招生人数已经远远超过了本地孩子的数量。

  但是,这种种办法却只能解燃眉之急,用赵科长的话说,“今年把今年的火救了,明年还要再救明年的火。”而且这些举措使不少人隐隐担忧,每年如此扩充班级人数,小班化进程将会受到影响,这种影响可能会一直持续到这批孩子升初中,甚至影响他们今后的就业。

  同时,无法准确获取外来人口入学适龄儿童的人数也是一直困扰教育部门的难题。因为外来人口登记中只有成年人的信息,至于家中有几个孩子,大概年龄段等信息均没有。“只有到了小学报名登记的时候才能了解到这一年的情况,但今后会涌入多少也还是无法知晓。”因此赵科长呼吁,公安等部门能否在对外来人口信息电脑录入的时候加上这一块内容,同时形成一个制度。

  改制乡镇小学合理布点教育资源

  “流动人口涌入大都市是个大趋势,不可能遏制。”赵科长认为,今后几年江干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扩充教育资源。“增加以及合理布点教育资源,特别是在规划中对外来人口聚集地留出足够资源,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赵科长介绍,今后几年,江干区将会增加多所住宅公建配套小学。

  而拱墅区则是把目标“瞄”向了乡镇小学和城乡接合部的小学。“这些乡镇学校以前都是由乡镇管理,现在将全部收归区教育局,我们设想将这些学校进行改制,转变成外来民工子弟学校。”全国首个外来创业者子女教育学会的负责人周建仁认为,一些城乡接合部的小学,因为规模较小,办学不完善,本地人口就读率非常低,也可以采取改制措施。“这一举措不仅可以提高这些学校的办学质量,同时能最大程度地利用这些教育资源,从而解决外来人口的读书难问题。”周建仁表示,目前他们正在进行进一步调研、规划。

  省教育厅基教处副处长王振斌说,原则上全省所有的公办学校都要接收外来民工子女,今后将适当新建一些学校,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流动性强,设置不好又会浪费资源,这是一个大难题。

  教育专家指出国家应调拨专项基金

  浙江师范大学研究农村社会学的王景新教授认为,“民工孩子应该享有受教育平等的权利”,说说容易但实施起来很难,这涉及教育管理体制和财政等方面的问题。杭州市小学管理学会会长杨一青老师也认为,这涉及到一个城市的“承受能力”。

  每个地方的教育资金都是有限的,作为本地的教育部门和财政部门肯定要先考虑本地的孩子。所以王景新教授提出,国家应该设专项基金,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配合,给民工孩子更多一些城市的补助;允许更多的社会力量办学,并且更加规范社会办学,当然这要有一个过程。

  “杭州对外来民工子弟上学设置了一定的限制条件,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作为家长自己在杭州还没有安定下来,又怎么能够对孩子在这里的学习和成长负起责任?”杨一青提出,“如果在老家有一定的监护能力,建议民工家长们还是把孩子安置在老家。”杨老师建议教育部门多和外来人员进行沟通,互相理解和支持。(1710601)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