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感恩泸定至今痴寻22勇士名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7日09:30 南方日报

  长征改变中国·飞夺泸定桥

  记者重走长征路(11)

  大型系列报道题名:蔡东士

  总策划:杨兴锋总指挥:王垂林

  重走长征路喜愿传中国

  主办单位:南方日报战士报广东中旅广东双喜

  史料背景

  1935年5月25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一部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后,由于当时只有3艘木船,平均每天只能渡得1000人左右,其时国民党部队的后续援军正蜂拥而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迅速决定兵分两路,红一军团第一师和干部团渡河成功后作为右路军沿东岸北进,策应对岸的左路军火速抢夺泸定桥。

  5月27日,红四团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总支书记罗华生率领的先头部队从安顺场出发,攻克菩萨岗,一昼夜急行军240里,于5月29日凌晨赶到泸定桥。而右路军一日三战,激战海子山,致使防守泸定桥的国民党守军孤军失援。

  5月29日下午4时许,飞夺泸定桥的战斗正式打响,以二连连长廖大珠等为首的22名勇士,身挂冲锋枪,背插马刀,腰缠12颗手榴弹,冒着弹雨,脚踏铁索,手攀铁链,与后续部队一起胜利夺取了泸定桥。当日晚,率领右路军前进的刘伯承到达泸定桥,在走到桥心时,刘伯承在桥板上蹬了几脚,感慨万分地说:“泸定桥啊!泸定桥,我们为你花了多少心血啊!”

  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在危急的关头拯救了红军,拯救了中国革命,彻底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图谋。

  8月的太阳炽热难当,刺激清凉的大渡河漂流迎来了源源不断的游人,因为那段举世闻名的历史,泸定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河面之上,13根铁链组成的泸定桥依旧横亘在大渡河的两岸。站在桥中央,看到脚下波浪翻滚的河水,即便桥面已经铺了木板,但时时晃动的桥面还是让人们不得不紧紧抓住作为护缆的铁索以保持平衡。

  今天的人们或许已经难以想象,经过一天一夜急行军240里之后的红军战士,仍需遭受枪林弹雨的洗礼,他们又是凭着怎样的毅力和顽强爬过那些光溜溜的100多米长的铁链?

  尽管22勇士没有留下完整的名字,但他们已经成为红军精神的代名词,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前进。

  往事

  “美得出奇”征途上“滚进”创陆军行军纪录

  “在安顺场,红军总政治部代主任李富春走访了当地一位90岁的秀才宋大顺,老秀才给红军讲述了他20岁时看到石达开因庆贺儿子满月连摆三日酒席而延误军机最终覆灭的故事,并语重心长地告诫‘长官勿停留’,由此才有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故事。”

  几十年的风雨过后,大修后的泸定桥基本保持了以前的原貌,为了更加真切地走进历史,原泸定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红军长征泸定纪念馆筹建人之一的王永模把我们的采访放在了泸定桥的中央,后来看见我们记录实在不便,他又带领我们走到桥头当年红军炮台阵地上,顶着夏日酷热的阳光,汗流满面,一聊就是3个小时。

  在原《纽约时报》副总编辑、《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作者索尔兹伯里的笔下,红军的征途中“美得出奇”。

  但离开安顺场向泸定桥进发的红军战士们根本就不可能去留意身边的美景的,“到处是悬崖峭壁,陡滑的小路上行军随时都有掉到万丈深渊的可能,”王永模说。5月28日,担任先遣团的红一军团二师四团接到了军委转来的命令,要求提前一天到达泸定桥,其时他们离泸定桥还有240里,而限定的时间只有一天一夜。于是,一项世界陆军徒步行军的纪录由此诞生了,红四团的将士们饿了吃生米,渴了喝冷水,“三步一摔,五步一跌,队伍简直是在滚进”,他们终于在5月29日凌晨抵达了泸定桥的西桥头。

  讲述

  “红军买东西都给钱”“拆了门板给红军铺桥”

  中央红军抵达泸定桥西岸时,川军二十四军三十八团团长李全山的部队也迅速抢占了泸定桥,并拆除了一百米桥面木板的三分之二,红军很快就攻占了西桥头。接下来的故事已经在文字、影视中多次呈现,二连连长廖大珠与21名勇士作突击队,三连作为第二梯队,在王有才连长的带领下边前进边铺桥板,大部队随后挺进。

  现仍住在西桥头的李国秀老人身体看上去很健康,但她对于自己的年龄似乎有点糊涂,“我现在90岁了,当时红军飞夺泸定桥时我是15岁,我们家在桥头开了个杂货铺。红军跟国民党兵不一样啊,国民党兵拉壮丁、抢东西,红军买东西都给钱,不欺负人。”她说。

  红军渡河的时候她就躲在自己家里,通过窗户可以看到子弹横飞的激烈战斗场面。勇士们抢占了对岸后,李国秀和其他一些群众就自发把家里的门板等拆下来,与红军一起铺桥面。

  而王永模对于战斗的描绘则更加形象,“当时过了河的战士眼睛都杀红了,战斗结束后川军三十八团的一个连100多人只剩下十几个,而红军在战斗中只牺牲了3人。”当然,战斗的胜利与右路军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当时李全山向城外的袁国瑞旅长打电话求援,但袁国瑞自身难保,所以李全山不得不慌忙带部逃窜了。”

  今朝

  泸定从此天下知红色旅游红红火火

  如今,红色已经成为泸定城市最鲜明的颜色。红色旅游也成为这个城市一个最为鲜明的卖点。为了纪念那段红色的历史,泸定还把县城的53个街巷全部改用与红军长征有关名词命名。泸定县旅游局有关负责人告诉我们,前年国家支持红色旅游的相关文件出台后,泸定的旅游业迅速发展,去年游客达到了15万人次,仅门票一项的收入就达到了100万元,比前一年增加了二成。

  但英雄的泸定也有自己的遗憾。由于当年战事频繁,飞夺泸定桥的22名勇士大多没留下姓名,几十年过去,现在知道的就只有二连连长廖大珠、政治指导员王海云,支部书记刘金山,四班副班长刘梓华,最近发现的则是一位名叫李友林的勇士。

  得知我们是来自广州的记者,王永模老人显得分外高兴,他说:“据说当年的渡河22勇士名字登在当时185期的《战士报》上,现在广州也有个《战士报》,不知道能不能找到那22名勇士的名字。”说这话时,王永模满怀着期待。

  车队行程

  迎战高原反应车队进入藏区

  本报讯(特派记者/姜玉龙战士报特派记者/吴志帆通讯员/王坚)前天,由于道路方面原因,原定赴彝海亲历在长征史上堪称传奇的刘伯承与小叶丹歃血结盟之地的计划被迫取消。带着丝丝遗憾,重走长征路车队从安顺场启程继续“长征”。在海螺沟口的磨西古镇,我们参观了召开著名的磨西会议、决定红军最终弃康定而取泸定的小教堂,以及毛泽东同志住地旧址,并送上了双喜爱心金以帮助维修这一著名却失修的长征遗迹。昨天,车队走泸定,奔康定,于傍晚抵达沐浴在金色阳光中的驴友心中圣地新都桥。

  一出磨西,就遇到了被泥石流冲毁的路段,车子贴着峭壁逆大渡河而上,小心翼翼地行进在陡峭布满碎石的山路上,左冲右突,好在有惊无险。

  昨天中午到了一曲扬名的康定,之后沿着盘旋的山路一路蛇行向上,朝着美丽的折多山、朝着神奇的雪域高原进发。站在海拔4300多米的折多山口,只见大山雄起,山路崎岖,贡嘎山在云雾缭绕中时隐时现。随着海拔的升高,队员们开始出现高原反应了,耳膜发胀,昏昏欲睡,快走几步就有点喘,好在准备充分,问题都不算很严重。车队在傍晚时分抵达新都桥。这里素有“摄影家天堂”的美誉,果然名不虚传。柔和的草色从天际沿着山坡倾泻而下,成熟的青稞田泛着耀眼的金色,别致的藏家农舍点缀其间,四野沉寂,动人之处难以言表。

  记者手记

  永不消逝的22勇士

  英雄的泸定一直在做着寻访22勇士名单的工作。不管这样的追寻有没有结果,但作为一个整体,22勇士从来没有远去,他们已然成为泸定城的一部分,即便失去了名字这个符号,勇士和他们的事迹都一样会永远活在人们的记忆里。

  名字只是一个符号,当初参加长征的红军队伍有8万多人,而到达陕北时却只有6000多人,直到解放胜利后,他们中又有多少人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但历史不会忘记,长征的事迹和精神始终在流传和延续,泸定更将那段历史印在自己的骨子里。

  虽然没有沿海城市那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几十分钟可以走完的小城甚至还不如有些地方的镇子大,但泸定县的人们过得安然而幸福,这个城市里不断涌现的那些崭新的小楼房是一种居住质量的提升,而一到晚上红军广场前快乐的舞步则是一种生活富裕后的追求。

  因为那场著名的战斗,国内外的游客纷至沓来,每天到泸定桥参观的游客至少在千人以上。《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索尔兹伯里描绘的那动人的景致依然:“夹竹桃花鲜红似火,马铃薯花雪白一片,蜜蜂成群地飞来飞去,山坡上粉色的杜鹃正在怒放。”我们到县城的时候,鲜甜可口的李子和桃子都不断地刺激着人们的味蕾。

  英雄的战事和川藏交通的要道成就了今天的泸定,而泸定人们也一直用感恩的心牢记着那段历史,因此才有了念念不忘关于22勇士名字的追寻。

  英雄的事迹和精神不会因为岁月和名字的流失而消逝,因为这早已成为那个英雄城市的一部分。

  专题撰文/摄影

  本报特派记者毕式明景小华

  图:

  泸定桥是泸定当地的红色旅游热点。

  李国秀老人向记者讲述泸定桥往事。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