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规定面试比率,试行以考代评、考评结合 职称评审走向“多元评价”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7日09:36 南方日报

  中兴通讯副总裁谢大雄3年前差点吃了大亏:由于公司不允许员工将公司的研究项目、成果写成论文对外发表,而他因为没有发表论文而在评职称路上遇到了“拦路虎”。好在后来市人事局推出特殊评审职称改革,组织专家评委团以面试答辩的方式让谢大雄破格评上了高级工程师。

  近两年来,随着深圳职称评审的不断改革,有人感觉是评职称的门槛越来越低了;

也有人在网上质疑职称评选考的是职称英语,与专业知识风马牛不相及;评的是论文的数量,但很多都是“水货”,一文不值,只要花钱就可以买到,所以,深圳应该在职称评审制度上改革,否则其人才制度将会越来越边缘化。对此,市人事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评职称的“门槛”给人的感觉是低了,但事实上“对业绩、能力的考核一点都没降低。”

  那么,深圳的职称评审制度弹性有多大?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治疗多年来的沉疴?这种弹性又为专业技术人才评定带来了什么?

  评审材料造假普遍

  以评审材料的“貌”取人,容易误导评委,进而影响评审的准确性、公正性。

  专业技术职称是由国家权威部门对专业技术人员的从业资格、经验和水平作出的认定。由于这种评定是政府部门组织的、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在全国范围内受到普遍认可。据了解,目前取得职称的方式主要有3种:一是面向工作一定年限的大中专毕业生实行的初次认定;二是通过全国统一考试;三是通过各省组建的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审。在这3种方式中,评审是主要方式。

  但是,单一的职称评审存有弊端。因为专家们在评审时能够直接作为依据的就是申报者所提供的评审材料,所以,为了提高自身“含金量”,不少申报者绞尽脑汁地将评审材料包装得“光鲜亮丽”,表面上“分量十足”,实际上“水货”不少。

  市人事局一位曾参与过职称评审的专家告诉记者,去年他参加化工组职称评审时就遇到过一个典型的案例:有一位申报者所提供的材料包装得很是“丰厚”,材料上写明“科技进步奖第一完成人”,但是他却只有“高中毕业”、“党校经济管理大专”的学历。“我们当时都觉得纳闷:这种学历程度的人,他的所谓‘科技进步奖第一完成人’真实性到底有多高?”为了试一试这位申报人的真实水平,专家们就针对材料中写着的获奖项目的技术要领等相关情况让他作更为详细的答辩。结果这位项目“科技进步奖第一完成人”对专家的提问完全傻了眼。于是专家们私下里都猜测这位申报者是企业老板。“很多项目都是企业技术员工做的,企业老板根本不管事。”这位专家告诉记者,作为企业的一把手,项目推给员工做,但是一到评奖什么的,自己就冠名成了“第一完成人”,自然而然地也就成了他们披挂在身上的“金袍”。

  正是因为这种单一的职称评审方式,以评审材料的“貌”取人,容易误导评委,进而影响评审的准确性,甚至还有少数评委投“人情票”,影响了评审结果的客观公正性。

  “评职称”异化成“跑职称”

  “即使你所有的条件都符合了评审条件,还必须花工夫让评委认识你……”

  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职称一直都注重学历、资历、外语、计算机成绩,还要求公开发表论文、著作等。为了评定职称,达到这些“硬指标”,请人帮助写论文、花钱发表论文、论文内容与本职工作风马牛不相及等现象就相继出现了。为了凑足论文数量,抄袭、请人代写、贿赂编辑、买论文的现象并不少见,甚至“评职称”变成了“跑职称”。

  “即使你所有的条件都符合评审条件,还必须花工夫让评委认识你,因为高校里竞争激烈,尤其是名牌高校,符合条件的人很多,而每次评审名额又是有限的。

  在深圳,尽管竞争不像在高校那样激烈,但是评个职称也不是容易的事。去年底刚刚被评为副教授的深圳大学肖老师,评副高职称评了两次才通过。2004年底,他第一次参加评审的时候,并不是硬件条件不符合,而仅仅是填表的时候出了点小问题。他在表格上填写了几项论文成果,但是因为没办法提供证明,就把已填写好的论文题目涂掉了。这一涂被专家认为是表格“有所改动”、“不诚实”,于是就没有通过评审。对此,肖老师后悔自己不够谨慎,“但这也可以看出,专家评审的时候还是相当严格的。”他说。

  肖老师告诉记者,另一个问题是由于职称评定已经实行了评聘分离,评定后的职称仅仅是一种任职资格,因此在某些教师职称评审激烈的高校里,有已经评上中高职称的老师不得不“低就”,如副教授依旧只能就聘讲师岗位,拿着讲师工资。而这种情况目前在深圳高校还没怎么出现。“拿深圳大学来说,建校时间也就20来年时间,还属于年轻学校,目前师资数量还不够,缺口较大,所以就还没出现这种情况,”肖老师告诉记者,也许再过几年之后,学校教师数量达到饱和状态了,那时也将面临这个问题。

  事业单位更重职称

  在大多数事业单位,职称与工资福利紧紧挂钩,某种程度上也是身份的象征。

  记者采访发现,“职称”在不同类型的企事业单位中,所受的重视程度和关注并不一样。最明显的,在大多数事业单位,职称与工资福利紧紧挂钩,某种程度上也是身份的象征。拿医疗卫生行业来说,据业内人士透露,拿到正高职称的医生比政府部门局长的工资还要高。教师行业也是如此,从助教到讲师,再到副教授、教授,工资级别、各类津贴、奖金都是不等的。“所以,搞技术的不如作官的,做老师的不如搞行政的,也难怪他们不想搞业务而想着做官,这也造成了人才浪费。”某医院的医生对记者说。

  而在企业,职称与薪水的挂钩并不像事业单位那样紧密,尤其是实行评聘分离之后,企业对员工和技术人员的职称可以认可,也可以不认可。有些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可能由于所从事的专业技术工作涉及企业商业机密,不能公开发表论文等原因,而失去申报职称的资格。在深圳最典型的例子,如中兴通讯副总裁谢大雄,U盘的发明人和专利持有人、朗科公司总裁邓国顺等多名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在深圳还没有在职称评审方面开辟“绿色通道”之前,他们都因为没有公开发表论文或考计算机,不完全具备资格条件的要求,按照当时的评审条件和办法,他们连申报资格都不具备。后来深圳人事局从实际出发,采取了特殊评审的方式,组织专家评委对其进行面试答辩,评委们对他们的专业水平给予了高度评价,一致同意他们取得高级职称。

  现行职称制度是好是坏?深圳市人事局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处长张谦告诉记者,职称是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的标志,是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发展过程中寻求社会承认的一个重要途径,目前来看,毕竟这是由政府部门主导的评定标准,得到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认可和社会的认同。“这就好比是一种‘通币’,全社会都认可了这个标准,评定有了这个权威性,大家才都去评这个职称。”张谦表示,无论是从整个社会行业分工职业化、专业化趋势,还是对个人职业发展而言,目前的职称评审制度仍有不完善的地方,但在短时间内还不可能有其他更好的专业技术评定方式来取代。

  从“以文取人”到“多元评价”

  如何突出考量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实际水平,是评定人才最关键的要素。

  事实上,深圳市这几年在职称改革方面的力度一直不小。如全面推行结构量化评价,突出业绩能力在人才评价中的主导地位;实行特殊评审政策,为优秀人才评定职称开辟“绿色通道”;实行分类评价政策等。而就在最近,市人事局又以建筑工程专业系列为试点,开始探索以考代评和考评结合的评价方式,根据不同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规律,分别对初级职称、中级职称采取考试、考试与评审相结合的不同评价方式,以消除单一评审存在的弊端,更科学地选拔人才。

  另一项改革,则是要求今年各高级评审委员会每个学科组安排申报人面试比率不得低于20%,答辩不合格的不能提交评委会评议。而在以前,对于面试与否、面试多少人等都没有强制要求,对于这种仅“以文取人”的方式,有专家向记者质疑:仅仅在一个静态的评审系统中进行“资格鉴定”,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对一个人动态的综合能力水平做出全面客观的评定?更何况论资排辈的传统观念仍根深蒂固,这也挫伤了年轻有为之辈的积极性。正因为此,很多人对人事局此次改革寄予极大期望。正如市人事局巡视员周锦涛所说的:“希望通过这项改革,改变单一的评审方法,探索多样化的人才评价方式,提高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职称评审,评委至关重要。因此,在评委库方面,市人事局也做了更明确的规定:已经3年未作调整的评审委员库,要按程序遴选更换入库委员,更换人数不得少于3/5;入库委员数已达标但偏少的库有必要作适当扩充,以便抽取有较多选择余地;尚未建库的评审委员会,今年则不得开展评审工作。而今年评审委员会从评委库中随机抽取评审委员,已经连续两年被抽中担任评审委员的专家,不再参与今年的评审工作,确有特殊情况需留任的须向市人事部门作说明并获得同意后方可继续担任评委。除主任委员外,公务员一律不得担任评委或专业组成员。这些都是为了确保专家评委员们能全面、更公平、更客观地对申报人职称做出评定。

  深圳大学肖老师对目前深圳市在职称改革方面所采取的措施给予了肯定,他告诉记者,北大历史系教授周一良曾力排重议,对一位没有发表过学术论文、但学术能力和水平都很高的年轻教师给予大力肯定,并让其破格成为教授,这件事很多人都知道。

  在如今各类评审都力求规范的社会里,出现这种情况已经不大可能,但是从中可以肯定的是,如何突出侧重考量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实际水平,是评定人才最关键的要素。而现实的问题是,随着政府职能更加侧重数量化、标准化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在人事管理上也有所体现,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摆在面前的,依然是如何去客观、公正、公平地评价一个人的综合能力,这种综合能力既包括学术水平,也包括职业道德。另外,如何让整个评审程序更严谨,让大家在公平参与职称评审的起点上,能得到均等机会,参与公平竞争也同样紧迫。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洪奕宜

  图:

  新华社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