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一个人撑起一种文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7日09:50 南方新闻网

  【广绣大师陈少芳】

  广绣唯一的大师级人物,年近70岁的陈少芳开班授徒了。自去年以2000万元的天价拍卖作品《岭南锦绣》后,陈少芳再次成为新闻人物。

  一周以来,陈少芳在教课之余,也忙于应付许多媒体采访,加之她本人体弱多病,

约访变得十分困难。提出申请后的第5天,在其媳妇黄敏健的安排下,8月14日,本报记者才获得单独采访陈少芳的机会。

  一个年近古稀的人和广绣之间究竟有多深的情缘?采访中,陈少芳回顾了40年的艺术生涯,透露出她朴素的愿望:不要让广绣真正变成遗产!

  现状:无力接收更多爱好者

  8月14日下午3时,芳村越和花鸟鱼艺大世界C区一间不足10平米的玻璃屋墙上挂着各式各样的广绣作品,四名女子并排坐在白色的绢布前飞针走线。这间小屋就是广绣大师陈少芳开班授徒的地方。

  “来的人太多了,让我们应接不暇。”陈少芳公开授徒的消息传开后,许多市民争相上门要求报名学习,有两位小女孩因为报不上名,还哭着离开了。陈少芳对新闻报道引起那么多人的关注表示惊讶,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以她目前的精力和财力,她无法租下更大的课堂,让更多广绣爱好者学习。

  结缘:唯对广绣情有独钟

  1937年,陈少芳出生在广州,由于父母忙于革命事业,无暇照顾她,陈少芳从小就在孤儿院里长大。1962年,25岁的陈少芳作为广州美术学院第一届毕业生,被分配到广州工艺美术研究所。在学校里,陈少芳的专业是国画人物,曾经师从关山月、黎雄才等名家。真正对广绣产生兴趣,则是在研究所里。

  “刺绣有一种特殊效果,非常丰富,绣出来很高贵,比油画还要好看。”这是陈少芳接触广绣之初的印象。在研究所里,陈少芳系统地研究过广彩、牙雕、蚌壳雕等广州传统艺术,也创作过不错的作品,但是她对广绣就是情有独钟。

  只要聊起广绣的特色时,陈少芳那种专业的表达能让人感受到她的艺术修养:“刺绣是一种感情艺术,和各地的风土人情、自然环境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如今,广绣与苏绣、湘绣、蜀绣并誉为中国“四大名绣”。

  困境:“文革”开始遭打击

  正当科班出生的陈少芳准备在广绣研究上大展拳脚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广绣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广州原有的4间刺绣厂被停、关、转、并,全部都转产了。研究所也被称为封资修的大染缸遭关闭。”

  整个文革期间,陈少芳作为留守人员,到广彩厂做填色工,后来,又借调到市革委会画宣传画。当时,烈士陵园、南方医院等地方都有陈少芳创作的大幅革命宣传画,这段经历让陈少芳练习了胆量,掌握了画大画的方式方法。

  到了1972年,中央下发了文件,要求各地恢复对民间艺术的研究。广州市组织了一个20多人的刺绣精品组,陈少芳这才重回她热爱的广绣事业。然而她很快发现,这个没有专门的政策、资金和组织的小组,只能附属在机绣厂之下,“当时领导的指导思想就是保留种子,根本不考虑如何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都放弃了。陈少芳则凭着对广绣的热爱,一直坚持下来。她不愿固步自封停留在传统之上,而是创作了许多现代题材,如《北方来的小伙伴》、《重见光明》、《赤脚医生》、《我爱小鸡群》等作品。

  创新:花十年攻克人物绣法

  1993年,陈少芳退休了。由于工厂是集体所有制,在职时收入的绝大部分来自于奖金,所以退休之初的陈少芳每个月只能领到很少的退休工资。为了生活,她开始自己制作一些作品出售。刚开始单件单件卖,后来成立了小作坊。

  当温饱不成问题的时候,陈少芳发现,她身边从事广绣艺术创作的人越来越少了,再这样下去,这门艺术就真的要被遗忘了。1995年,陈少芳在番禺成立了广绣艺术研究所,不仅从技术上抢救,保护广绣的地位,而且还做到有所创新。单是攻克人物绣法的难关,陈少芳就花了整整10年时间,不仅做到形神兼备,就连人物的肤色、光泽都能够有很好地体现。2001年,64岁的陈少芳获得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成为这个行当里首个,也是唯一的大师。

  危机:开不出高工资难留人才

  10年来,陈少芳的研究所前前后后接纳和培养了600多名打工者。他们大多都是来自落后地区的年轻女性,抱着求生活的想法来到广州。每当这些工人做到技术水平最高的时候,她们就会因种种原因提出辞工。陈少芳也接受了现实:“我没有办法留住她们,她们的另一半要找工作,她们的小孩要上学,这不是我能解决的。”即使也有本地人在她的作坊工作,但本地人选择工作的机会多,陈少芳却给不起能留住人才的高工资。

  2004年,清代广州纺织行会锦纶会馆平移成功,广东省副省长雷于蓝前往调研,广州市文化局负责人在介绍情况时提出,准备在此展示陈少芳不同时期创作的作品,还将请陈少芳在此开馆授徒,但此后锦纶会馆承包给一家公司,虽然提供展馆展示和销售作品,但要开班授徒就要收租金,经济上并不宽裕的陈少芳只得放弃。

  前景:广绣传承需政府支持

  直到去年,陈少芳的儿子在越和花鸟鱼艺大世界租下了一间约10平米的档口,陈少芳最开始在此教亲戚朋友的孩子时吸引了别人的注意,向她提出要学习,这才勾起她开班授徒的想法。

  8月8日,陈少芳正式开班授徒,5个年龄从5岁半到12岁的广州孩子上了第一堂广绣课。陈少芳说,开班授徒并非为了赚钱。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广绣必须要有人传承下去。

  然而,陈少芳面临的现状是,她一个人在承担着传承这一文化的责任。有关部门除了给一个展厅展示作品外,目前还没有进一步支持她的行动。

  记者前日从广东省文化厅获悉,广东省即将从财政拨一部分款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初期的调研资金已经下拨。而针对广绣这一块的钱怎么拨,拨给谁,还没有明确。

  ■人物简历

  陈少芳,1937年生于广州;1954年考入中南美术专科;1962年,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毕业,分配在广州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1966年,被调至广彩厂做填色工,后借调广州市革委会画宣传画;1972年,调入广州机绣厂的广绣精品小组;1993年退休;1995年,成立广州广绣艺术研究所;2006年,开班授徒。

  ■对话

  “再不救广绣,就绝迹了”

  陈少芳呼吁急救广绣,希望政府能给予政策支持

  “要有传承才能开枝散叶”

  记者(后面简称记):陈老师,您现在开班授徒,下一步有什么计划吗?

  陈少芳(后面简称陈):其实这个班怎么办,我们也心中无数。我曾经教过中专,但专业的工艺美术应该怎么办,我们也不太清楚。只是有设想,走一步看一步,试一下吧。

  记:您认为广绣要发展,一定要靠传承,目前政府有没有给你们一些支持?

  陈:没有,就是给了锦纶会馆的一间展厅展示和销售我们的作品。但是那里来看的人并不多,销售也不是很好。我希望可以传承,因为在广绣的领域,我们已经有很多研究成果,也有新的理念。如果研究了这么多东西出来,得不到传递,不是等于零?我们希望有传承的机会,这样才能开枝散叶。

  记:但现在好像只有你们一家人在做这个传承的工作。

  陈:我认为传承广绣并不是我一家人的事,也不是我个人的。只不过我从事这么久,我不舍得它。现在社会上已经很少人搞了,成天都是我“出镜”(笑),有什么消息人家都会想到陈少芳,其实这并不好。

  记:这是因为您是唯一的大师。

  陈:是啊,这个行当已经很久没有评过大师了。当年我评这个称号,也是自己去申请的。

  “这种低迷状态是不该有的”

  记者:你谈到在机绣厂的那段时光,在没有政策和资金的情况下,放弃(广绣)是很容易的吧?

  陈:对。我退休时还有两个年轻的工人,他们后来都转行了。之前退休的人也没有了联系。我坚持下来,一方面是因为我喜欢,还有就是有一种社会责任感,从古至今,从未有一个设计人员是大学生,现在我从事这个工作也有40多年了。

  记:可是有人会说,现在什么都是机械化,要讲效率,广绣是一种手工艺品,自然会被淘汰。

  陈:作为一种生产方式,广绣是最原始的,最落后的。我们要保留的不是这种方式,我们要保留的是这种文化。广绣有2000多年的历史,凝结了几千年人民的智慧结晶。广绣处于现在这种低迷的状态,是不应该有的。

  记:那么您认为什么样的状态才是广绣应有的?

  陈:不一定要发展得好像清朝那样旺盛,但起码可以存在于民间,让人们可以欣赏它。

  记:不过,广绣创造不了很大的经济价值,所以把这个作为事业的人,要耐得住寂寞。

  谭东强(陈少芳的儿子):我认为出现这样的问题,是(政府)政策上没有解决好。现在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当前的指导思想,要抢救,应该给一些政策。

  “不要让广绣真正变成遗产”

  记:现在广彩、象牙雕似乎都面临这样的状况。

  陈:所以我觉得国家把广绣列为非文化物质遗产,这是对的。现在檀香扇已经没有了,没有的比我们这些“吊盐水”更需要政府的保护。但可惜的是,那些项目已经没有人出声了。政府之所以要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因为这种生产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但是中国刺绣在世界是领先的,如果中国人第二,没人敢认第一,所以我们才要保护。现在争论要不要保护没有实际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是在人脑里的,但是人是会老的,会死的。你再研究十年,我还有没有十年的命来等你?你必须要从速(抢救),哪怕是很简单的政策。我小时候,讲的是振兴广绣,壮大广绣,到后来抢救广绣,现在变成急救了,成为遗产了,如果你再不救,就绝迹了!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王瑾实习生陈绮丹

  图:

  陈少芳手把手教小学徒广绣针法。  本报记者 李向新 实习生 陈旭鸿 摄

  (南方都市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