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浦东硅谷”:投资驱动还是创新驱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7日15:15 大华网-特区青年报

  浦东开发开放16年以来,GDP年均增长接近20%,已成为上海重要的经济增长和上海建设国际经济、贸易、金融、航运中心的核心功能区。

  浦东过去的对外开放,主要走的是一条依靠跨国公司大项目直接投资的“外延式”增长模式。

  外延式的增长模式有其天然的弊端。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史正富表示,“不仅浦东,整个中国的嵌入型经济发展模式,从大处讲对国家的经济安全有一定影响,从小处说对本土企业发展更为巨大。如何保障民族经济自主性是当前重要任务之一,解决的方式就是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国际经验同样表明,一旦外资大项目进入某一地区的规模和速度趋缓,将会对该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那么,浦东未来该如何?继续延续原来的依靠投资驱动的道路,还是走创新驱动的道路?浦东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两难抉择。

  浦东选择了后者,希望通过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创新再创辉煌浦东。

  这样做的大背景是,今年1月9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中国科技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到2020年,经济增长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要从39%提高到60%以上,全社会的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要从1.35%提高到2.5%。

  当创新已成为全国上下一致努力的目标时,作为国内首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科技创新示范区的浦东,身上肩负着探索与推进创新、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4月6日,浦东新区召开自主创新推进大会,这次会议被浦东人称为“浦东科技大会”。这次会议出台了《浦东新区关于加快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引领区的决定》。浦东新区副区长尚玉英指出,“浦东的目标是:‘十一五’期间,浦东力争基本建成上海自主创新示范引领区,实现体制机制创新。争取到2010年,新区技术产区产值达到3000亿元,高新技术产区产值达到50%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5%,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坎坷仍多关口待破

  浦东科技创新过程中还存在不少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投资驱动的冲动和趋势,如果不下决心扭转这一趋势,走科技创新驱动的道路将失去根基。

  虽然全上海高新技术产业每产生3元产值,其中的1元就在浦东,但是和北京中关村、深圳等地相比,浦东新区创新型企业群体的规模仍然偏小,至今尚未出现类似华为、联想和海尔这样本地原生的规模企业,也缺少有影响力的品牌。

  以科研投入(也就是R&D)为例,2001年到2004年,浦东尽管R&D总额不断增加,但是比例却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与此同时,上海市整体R&D占GDP的比例却在不断上升。

  科技部发展计划司发布的“地方财政科技拨款统计结果”显示,与北京、深圳相比,无论在政府财政用于科技投入的总量、占财政支出比例以及科技投入每年的增长率来看,浦东都存在很大差距。2004年,浦东新区R&D投入占GDP比例仅与全国平均水平1.31%持平。专家指出,这固然与浦东GDP快速增长有关,也和浦东过于重视引进企业,忽视自主创新型企业的培养有关。

  近日,由浦东新区科学技术委员会、浦东新区创业投资协会联手撰写的名为《以资本创新促进浦东科技创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尽管浦东已经明确提出实施创新战略,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加快和促进科技创新,但从当前发展性看,浦东科技创新过程中还存在不少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投资驱动的冲动和趋势,如果不下决心扭转这一趋势,走科技创新驱动的道路将失去根基。”“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体制,中国的创新模式是政府为主导的,与美国硅谷依靠市场主导企业从事创新的模式迥然不同。”史正富直言道。《报告》指出,“浦东在科技创新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其中的关键是缺少能够有效整合资源、发挥优势的资本创新平台与机制。”创新资金和创新行为错位的现象较为突出。具体而言,过去财政实行的是对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的支持和对具体项目的支持,缺少有效的融资平台,政府大量科研经费没有物尽其用。

  业内人士表示,中小企业融资难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中小企业往往是最有创新动力和活力的部门,银行对于创新项目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评估机制,同时信贷数额也远远无法满足企业创新的需求。

  民营创投机构已占一半

  进入门槛高、注册资金严、政策和法律限制多以及税收等等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创投机构的设立和发展。同时,没有建立创业板、市场环境不够好以及基金如何退出等方面也制约着这些创投机构的投资步伐。

  中国创业投资的报告数据显示,2005北京的72家企业(基本都在中关村)吸收了来自境外的创业投资3.78亿美元,排在第一位,金额超过了排在第二、三的上海和江苏省的总和。如何吸引创业投资机构更多关注浦东正摆在浦东人面前。《报告》指出,“当下,浦东首要的任务是转化政府在推进自主创新中的杠杆作用,撬动私人资本,包括风险投资在内,培育以私人权益资本为主的资本市场,搭建浦东创新的资本平台。”

  马维隆集团财务副总裁祖德·C·李告诉记者,“在中国,风险投资尽管风险比较高,可能10笔投资中仅能成功一两笔,但是回报相对也高。中国这个市场是所有风险投资机构(国内称之为创业投资机构)共同看好的市场。”

  不仅外国投资机构密切注视着中国,浦东当前已经集聚了一批创业投资机构,而且拥有鲜明特色。根据浦东创业投资协会的调查,在浦东的创业投资机构中,民营企业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占各种类型创投机构数量的49%,其次是合资企业、再则是国有和外资。而软件企业、新材料工业、通信业和医药保健行业是这些创投机构热投的四大领域。2003年,这4个行业的投资占到了总投资的71%。

  这一调查还表明,进入门槛高、注册资金严、政策和法律限制多以及税收等等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创投机构的设立和发展。同时,没有建立创业板、市场环境不够好以及基金如何退出等方面也制约着这些创投机构的投资步伐。

  一位创投机构的人士告诉记者,“即使创业板创立了,还是不能让我们这样的机构满意,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说市场环境的改善。”

  信息不对称也是制约投资的因素之一。上海中临技术转移有限公司技术转移部主任曹亚告诉记者,“有技术找不到资金,有资金找不到好项目的现象在国内是很普遍的。”而目前,国内的创业投资机构的投资信息30%是来自朋友介绍的,项目主动找上门的仅占20%,信息渠道不健全不畅通。

  打造创业风险投资体制

  浦东新区创业风险投资体制建设将主要围绕完善创业孵化机制、强化创业资本集聚机制、构建区域性创业资本退出机制和完善行业自律机制这4个环节展开“浦东将通过体制创新来推动创业风险投资事业的发展,”在5月18日召开的“联合国全球南南技术创新和资本市场峰会”上,上海浦东科技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咏军激昂陈词:“创业风险投资事业的发展也是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的一个主要内容。”

  据李咏军介绍,浦东新区创业风险投资体制建设将主要围绕完善创业孵化机制、强化创业资本集聚机制、构建区域性创业资本退出机制和完善行业自律机制这4个环节展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参照硅谷模式,建立创业风险投资机构集聚地。据悉,位于上海市蔡伦路的780号大楼,有3600平方米的全装修办公室———VCPLAZA,将免费提供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及其相关的中介机构使用。同时,浦东新区政府将与张江高科技园区商谈,由张江高科技园区在地铁站附近提供位置上佳,环境优美的办公场所作为VCPLAZA的二期。

  第二,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在2006年至2010年期间,引导基金规模为20亿元人民币,希望吸引海内外200亿元人民币的创业风险投资基金聚集浦东,以解决创新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第三,设立创业风险投资补偿金。创业风险投资机构投资浦东处于早期的创业项目发生投资性损失时,经有关部门认定,新区按照实际的损失给予一定额度的补偿。

  第四,实行科技发展基金与创业风险投资对接。科技发展基金是浦东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对获得创业风险投资资金的投资项目,科技发展基金给予无偿配套支持。同时向风险投资机构开创政府支持过的企业项目库。入库企业数目达到1000家。

  第五,创业风险投资界的高级人才可以享受高薪技术企业和研发机构专业人才的同等待遇,在户籍、出入境、入住等方面享受便利条件。

  有关引导基金设立的消息一发布,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据了解,“十一五”期间,浦东新区财政将出资10亿元,在争取中央部委,上海市有关部门的联合出资的基础上,多渠道分阶段筹措20亿元,以一定比例吸引海内外具有较强实力的创业风险投资机构落户新区,力争形成200亿元左右的创业风险投资资本集聚浦东。

  据悉,在本次论坛之前,浦东新区已通过科技发展基金与HBM、IFC、淡马锡等著名机构形成了契约式的投资框架,并已与BioVeda就合作方式达成一致,按1∶3的比例出资设立首批2000万美元规模的生物医药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通过与海内外创业风险投资机构的合作,引导基金主要投向浦东新区生物医院,IC设计,软件,医疗器械,新能源和其他新兴产业等浦东新区鼓励发展的高科技产业领域内的创业企业。

  按照引导基金的产业投向,相关部门采用公开招标、邀请招标以及议标等方式,按技术领域要求选取合作伙伴。也将根据浦东新区的发展需要,直接与有意向的海内外著名创业风险投资机构进行合作。

  (李扬宋薇萍)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