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从祭祀场所到文化机构 庙宇折射台湾社会变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7日16:10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8月17日电(记者张勇刘畅林楠)民间信仰在台湾社会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与此相关的各种庙宇见证了台湾社会的风雨沧桑和历史演变。台北大龙峒保安宫,就是这样一面折射社会变迁的“镜子”。

  新华社记者近日赴台就民俗文化进行专题采访期间,走访了这座有着260多年历史的庙宇。

  以保生大帝为主神的保安宫目前由“财团法人台北保安宫”管理。祖籍福建的董事长廖武治先生告诉记者,保生大帝传说原为北宋时期福建泉州的神医吴真人,得道升天后被尊为医神。清乾隆年间,大批福建泉州同安人迁台,将保生大帝乞灵分火至大龙峒供奉,于1760年建成正式宫庙。

  岛内知名民俗学者谢宗荣认为,早期大陆移民来台后,自然条件恶劣,饱受思乡之苦,因此唯有借助传承自故乡的信仰力量,才能克服种种困境。由此,在台湾社会中,民间信仰成为潜在的巨大支配力量,岛内传统聚落及城市发展也通常以庙宇为重心。

  保安宫最初只奉祀保生大帝,后随着大陆迁台移民的不断融合,民众心灵需求的变化,逐渐加祀其他神祇,成为一座儒、释、道合一的庙宇。记者在这里看到,除了正殿供奉的保生大帝及其坐骑“黑虎将军”外,庙里还奉祀着天上圣母(妈祖)、福德正神(土地公)、神农大帝、玄天上帝、关圣帝君、太岁星君、观音菩萨等众多神明。

  这种神祇多元化的现象,是台湾民间信仰的一个显著特色。“这种神祇多元化的现象是台湾作为移民社会的必然产物,同时它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多姿多彩和强大包容性。”对民俗信仰颇有研究的人文学者苏嘉宏说。

  19世纪末,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保安宫被侵略者占据并被改为日本人的学校。由于日本殖民者强制实施“皇民化”运动并干涉台湾民间信仰,以保安宫为代表的岛内诸多庙宇,一度面临凋敝的危险。

  台湾光复后,保安宫于1967年得以整饬修复,香火也逐渐恢复。据廖武治介绍,目前经常到保安宫祭拜的信众有10多万人。

  1995年至2002年,保安宫经历了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修复。全程参与并负责此次修复工程的廖武治先生告诉记者:“此次修复工程的主要目的是要让古迹活化。古迹是社会重要的历史共同记忆,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保存古迹不只是对过去历史文化及先民的尊重,也有助于增强人们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记者此次看到的保安宫古朴而不失精致,庄重而不失典雅,全无一般现代庙宇的繁复华丽。据介绍,保安宫也因此获得了“2003亚太文化资产保存奖”。

  与此同时,保安宫正经历着由传统祭祀场所向集信仰、公益、教育、艺术于一身的文化机构的转型。在保安宫里,记者看到了具有相当规模的社区图书馆、音乐厅,庙宇外还有面积可观的广场免费供人们休憩娱乐。

  据介绍,保安宫近年来积极举办各种文艺活动,如书法、国画研习班及人文系列讲座等。保安宫还把每年保生大帝的“圣诞庙会”转变为文化活动,在祭祀活动增加戏剧表演、文物展览、中西医义诊等新元素,受到了当地居民的欢迎。

  廖武治如此解释保安宫的这种转变:随着台湾由农业社会向商业社会转型,人们的心理需求也发生改变,许多问题不再是求签、问卦所能解决的。“于是庙宇有必要重新思索、定位其社会角色,从而积极与社会保持互动,并在安定民心、服务社区方面发挥有益作用。”(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