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城市建设不能缺少文化自信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8日09:45 大河网-大河报

  据8月17日《大河报》报道,“郑州市燕庄村原址上将建起‘郑州曼哈顿广场’(暂定名),共投资40亿,规划建筑35幢高层”。

  燕庄开发作为郑州市城市改造的重要工程,笔者和其他市民一样感到兴奋,并对未来燕庄的城市新貌充满了期待。但是,新闻中报道的燕庄城市广场的“曼哈顿”这一名字,却叫人看了打心眼里感到别扭和不协调。

  十年前,在郑州的一些大马路边上,不时能看到一条醒目的标语:“今日大郑州,明日芝加哥”。言下之意,当时的郑州市政府是满怀信心,相信会在不远的将来把这座中原省会城市建设成为像美国芝加哥那样的商业和交通中心城市。但目前的郑州市是否发展到了和美国芝加哥一样的水平,普通百姓没有出国考察的机会,自然无从比较。但仅就标语说话,即便是郑州有信心把自己建成一个商业和交通中心城市,但为什么非要把这一美好宏图置于美国芝加哥这样的西方语境下呢?豪言壮语下,暴露的是一种本土文化的自信心不足。

  当年,这条标语曾经引来许多人的哂笑,好在也没多少人去跟它叫真,放眼国内,这样拿自己的事跟外国人比,攀附洋名以求提升自家品位的现象多了,像梁祝爱情故事,至今犹被一些人称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至于街头林立的店铺商家,外国名字更是不胜枚举。这些或许都在证明一点:经济越发展,我们的文化底气似乎越不足了,以至于要处处以外国为参照,仿佛把自己置身于西方文化语境下才算找到了主心骨,急切处恨不得直接搬来外国的名字,依葫芦画瓢做自家的地标了。这种文化心理十年前有,十年后的今天仍然存在,燕庄原址上拟建广场的“曼哈顿”命名就是最新的证明。

  或许在一些决策者心里,这样做能够反映出郑州城市文明与西方的接轨。然而,经济可以接轨,难道文化也必须这样粗浅直陋地硬性接轨吗?一个地方的地名,是当地文化的一个窗口,应本能地反映出一个地方的历史和人文气息,这才具有民族气派。郑州现已被列为全国第八大古都,以其丰厚的本土历史文化积淀,理应有自己的文化自信。但以“曼哈顿”这样的西方城市商业区的名字,命名我们自己的城市广场,与中原文明和郑州传统文化及市民心理不但显出历史的断层,而且其浮躁感与本土文化氛围显得格格不入。

  这个命名只是“暂定”性质,改还来得及。真切希望郑州城市发展的有关领导,其思维能走出西方语境的误区,从民族性、地方性、本土文化的现代性入手,赋予改造后的燕庄城市广场以符合市民文化心理的新名称。□赵立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