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宽裕的人行道延伸出一座人文城市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8日11:15 南方网
  东方网 魏英杰

  日前,上海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立法听证会,33位市民听证代表就《上海市城市道路桥梁管理条例(修订草案)》进行了讨论。草案规定,禁止占用宽度小于1.5米的人行道设置公共设施,大于3米的人行道经申请批准后设置公共服务设施的,应确保人行道宽度不低于1.5米。由此,围绕人行道底限1.5米够不够等问题,各方展开了激烈争论。

  且不谈大量公共设施侵占人行道的弊端,人行道宽度设计主要涉及城市道路资源配置与管理的问题。假设城市道路资源总供给不变的话,人行道宽一点,机动车道自然就会狭小一点。而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车辆日趋增多,机动车道承载压力十分繁重,更是摆在当前的严峻现实。由此,如何盘活有限的道路资源,理所当然成为城市管理的一大重心。在这样的条件下,人行道往往不得不一退再退,让道于机动车道。

  不过,基于一个城市的日常功能,比如出行、购物等等,人行道显然不可能取消。于是,一般的管理思路就是将其限定在最小化,满足基本的功能需求。按照相关说法,1.5米宽的人行道,实际上就是两个人相对而过的宽度。这样的“最小化设计”,别说是在大城市,就是在一般城镇,也会显得十分局促。所以,我们倾向于赞同部分市民听证代表的观点,对于人行道宽度的最低要求还应该多于1.5米。

  人行道宽度小一点,固然可以让机动车道宽一点,但也可能成为促使市民购买小车的一个原因(虽然未必是主要原因)。这无疑反过来又会加剧机动车道路资源的压力。从国外的趋势来看,现在许多国际城市,已经从原先的机动车优先转向人行道(自行车道)优先的城市管理理念,从各种措施上提倡和鼓励人们步行或骑自行车上班。如此一来,一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城市道路的压力,二来那些办公室“懒虫”们还可以借此锻炼身体。

  学者薛涌曾撰文提到,在美国,骑自行车上班如今不仅成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时尚,还带动了新型服务业的兴起,比如有些城市开始设立自行车站,提供存车、维修、淋浴、更衣等服务,缴纳一定的会费就可以使用。不仅如此,参议院还通过法案,要用税收优惠,鼓励雇主给骑车上班的雇员每月40美元到100美元的补贴。因此,从前瞻性的眼光来看,城市人行道有必要得到更多的优待,而不仅仅是城市道路的配套补丁。

  在整合城市道路资源前提下,逐渐倡导人行道优先原则,除了上述所说的好处之外,也和当前节能的现实需求非常合拍。由于能源价格上涨、交通堵塞以及环境污染等因素,国内许多城市近年来纷纷提出“建设节能型城市”、“环境友好型城市”的口号。而要建设节能型城市,提倡和鼓励人们更多选择公交车、自行车以及步行的方式出行,无疑是题中应有之义。反过来说,如果人行道逼仄不堪,走起路来摩踵擦肩,恐怕就没多少人愿意主动选择步行方式出行。

  我们还认为,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在人行道设置上更应往宽大、舒适方向发展。这不仅在于体现上海现代化城市形象、给海内外游客以优雅大方的城市印象,更重要的是,从中不难窥见一座城市的人文发展状况。很简单,如果一座城市的人行道如羊肠小道,走在路上的人们又大抵行色匆匆,埋头疾走,几乎可以断定其尚且属于“经济进取型”城市,而非“人文宜居型”城市。高楼大厦玻璃幕墙,只是城市经济发展的表象;当人们工作之余,悠闲地漫步在大街上,这座城市方才更加富有人文魅力。

  也就是说,城市整体生活水平提高了,市民必然会对生活的质量提出更高要求,由此在市政公共服务方面,也应及时有所体现。一座国际化大都市的象征,不仅仅在于更多的高楼大厦以及更多车道的大马路———有着宽畅的人行道,让上下班的人们惬意地徜徉在林阴下,毫无疑问是人们更加向往的城市生活。

  在这个意义上,一座“人行的城市”,可谓人文城市。(编辑:张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