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相逢为朋和谐有容城市精神辞典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8日16:37 大洋网-广州日报

  

相逢为朋和谐有容城市精神辞典
莫树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包容,不仅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涵养,更是城市文明的标志、文明的成果,也是文明的成因。包容不仅产生和谐,而且产生凝聚力。莫树材说,在他的眼里没有东莞人和外地人之分,在他的人才战略中20多名有能力的外地青年都被提上了基层领导的岗位,为东莞的进步发挥了更大的能量。他们被称为新东莞人。

  东莞本地人口现在只有200万,而整个城市的人口估计已超千万,但是彼此和谐相安

。无论是东莞本地人包容外地人,还是外地人与本地人和睦相处,都体现了在莞人的心态。相逢就是朋友,何况还在一起工作、生活呢?这或许也可解释,为什么日本、韩国、欧美人士能够在东莞长久待下去的原因了。

  风云人物:

  莫树材(原桥头镇政府党政办主任、东莞知名乡土作家)

  莫树材:

  包容是整个东莞的包容

  莫树材对包容是这样理解的:“尽管我的年纪很大,但我的思想不落伍,在我的眼里没有东莞人和外地人之分,只要能为东莞的发展和进步作一点自己应有的贡献,大家就都是一家人!”在桥头镇,同事、后生们都尊称他为材叔。

  桥头镇一位党政部门工作的同志说,材叔诚心帮助下属积极进步,不失时机地向政府领导举荐贤能,多年来经他推荐选拔上的职工、干部有二三十人;在文艺界,他热心鼓励和扶持文学青年发挥潜能,经他发掘、培养和带动而不断成长起来的文学作者达上百人……总之,在桥头乃至整个东莞,“材叔”的为人、为政、为文都值得人称道,一提起他,那些经历了人间风寒雨冷的作家和作者们,那些在他之后迅速成长起来、已经逐步走向重要工作岗位的后生或同事们,心中就有一股暖流在涌动。

  精神故事

  1

  数十年专注于桥头文学

  材叔是桥头公认的文化热心人和带头人。他自16岁在报刊上发表作品以来,累计在各种刊物上发表了作品数百万字,出版了6本以写家乡为主的专著,主编了5本彰显家乡文化的著作。他的报告文学《营造通往新世纪的金桥》获中宣部“改革开放20年”征文最高奖。

  有省知名评论家曾发表文章说,在东莞还不曾找到第二个像他这样长期孜孜不倦地写家乡、推介家乡的人。即使他从党政办公室主任的岗位上退下后,仍然团结、率领一批来自四面八方的作家、作者,形成了一股文化合力,共同打响家乡文化品牌,每年都有写家乡的书出版,其中《点击田新》、《火红的年代》等作品集,深受家乡人民和广大读者的喜爱。桥头镇文化站一名负责人说,毫不夸张地讲,莫树材是桥头文化的一面旗帜。

  2

  推荐、提拔20多名外地人

  在许多外地青年人眼里,莫树材是自己家乡的亲人。无论是他在政府部门工作时还是退休后,他总是毫无保留地把一些小有名气的外地来莞打工的作者输送到各级文化单位等部门。经他推荐、提拔20多名外地人,现在有的已经成为记者、文化站干部、或者文化传播公司的策划人员,改变了他们的处境和命运,也增添了镇级文学社团的凝聚力。而他身边的一些同事和下属,有的在他的关心和帮助下,走到了镇及相关部门的主要领导岗位。对于他们的进步,材叔说,他从心底里感到由衷的高兴和欣慰。

  曾经因被材叔赏识而到桥头工作的湖北人张辉旺告诉记者,“如果没有结识材叔,就没有我的《人在桥头》和《再看桥头》两部著作。”

  名词解释

  “人尽其才,对个人和社会都有意义,我甘愿做那能引来凤凰的梧桐树。不过,包容是整个东莞的包容,如果没有整个桥头人宽广的胸怀,单靠我一个人也是办不成什么事的。”

  ——莫树材

  包容:容纳,宽容。出于《汉书——五行志第七下之上》:“言上不宽大,包容臣下,则不能居圣位”。包容是中国儒家文化传统的精华,不但成为了中国人待人处世的一条重要原则,还是维系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元素。

  3

  推荐外地青年编撰《桥头镇志》

  湖南双峰人刘庆华,1998年底来桥头,后来在材叔的关心和引荐下进了政府部门工作。后来材叔结合他的长处,大胆地让他担任《东莞市桥头镇志》主编,使他为桥头的旅游文化事业发展发挥了作用。

  现在已经在东莞文坛小说界崭露头角的四川打工妹饶维,1997年到桥头打工,原为桥头一家工厂的文员。材叔看到她在报纸上发表的作品,打电话鼓励她,并时常通知她参加一些文学笔会等活动,成了无话不说的忘年交。后来,在他的极力推荐下,饶维调进桥头镇旅游办工作。一年后,又被调进了文化广电中心工作至今。

  张辉旺说,“外地人能得到像材叔这样有知名度的本地人的友好和关怀,不是因为我们有多么了不起的才华,而是有像材叔一样的一群东莞人包容的胸怀使然。”他说,正是有了东莞的大好环境和材叔那样的包容和友善,一个个来自天南地北的人才都留在了这里。

  上海:海纳百川 追求卓越

  “海纳百川”,是上海历史与现实最鲜明的特征。作为一个移民城市,上海城市人口中的绝大多数是移民或移民的后代。移民主要来自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移民的总体素质较高。

  从开埠至1949 年,上海还有大量外国侨民和流动人口,侨民最高时达到15万,他们来自欧美各国和亚洲各国。移民的多元性给上海带来了多元的文化和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即使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移民或本地人也不得不兼收并蓄,学习别人的长处。

  追求卓越,是上海突出的城市品格;在艰苦奋斗中追求卓越,就是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去实现“改革勇攀第一峰、竞争勇夺第一名、工作勇创第一流”的目标,上海人始终保持一种危机感、责任感、紧迫感,不断增创新优势,开创上海充满希望的未来。

  江阴:敢攀登 创一流

  将“人心齐、民性刚、敢攀登、创一流”这四句话十二字作为江阴精神的文字表达,看似平淡,却是江阴人精神最好的写照。

  “人心齐、民性刚”,是从江阴渊远的历史、深厚的地域文化、传统的民族精神中提炼出来的。“敢攀登,创一流”,就是面对现实面向未来,是对江阴人民传统精神的延续、发展,亦是对现实江阴人民奋斗历程的最好总结。

  江阴精神首先是齐心协力的一股绳精神,即万众一心、团结战斗的精神;其次是宁折不弯的钢铁精神,即不怕困难,不畏艰难的拼搏精神;再次是永不满足的攀登精神,即永不停步,不断向上的精神;最后是敢创一流的争先精神,即不甘落后,勇当排头兵的精神。

  昆明:敢为人先 追求卓越

  “春融万物,和谐发展;敢为人先,追求卓越”集中而凝练地体现了昆明城市文化的核心要素,这既是昆明城市人文地理的特征,又是当代昆明人应当追求和体现的精神。

  “春融万物”,代表昆明精神形象气质。春城以其优越的自然气候,显示出春风化雨、以人为本的气质。市民谦和善良、诚实厚道、热情好客。

  “和谐发展”,代表了昆明精神的风格特征。从昆明人保护红嘴鸥,到政府投巨资治理滇池,表现了昆明所要坚持的科学发展观和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

  “敢为人先”,代表了昆明精神的气势风骨。中国第一座水电站,中国第一条对外铁路,第一条电缆,建设现代新昆明的宏伟目标,都表现出昆明人勇于创新。

  “追求卓越”代表了昆明精神的品格目标。“世博精神”、“昆明速度”,充分阐释了昆明人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优秀品格。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