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成都首个地铁站 新益州站台昨日完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9日03:45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四方形的几十根钢筋混凝土大柱子,支撑着5米高的站台穹顶;轨道延伸处,是望不到尽头的、时光隧道般的地铁隧道。虽然没有地铁,但耳畔仿佛已经响起了列车经过时的呼呼风声;虽然没有乘客,但眼前好像已经浮现出人来人往的热闹景象——这是记者昨天站在我市首个竣工的地铁车站——新益州车站时的感受。

  成都地铁新益州车站昨日宣布竣工,整个工期比预期提前2个月。将在设置排水系统后封闭,大约在2008年再次开启,进行内装修;2010年参与地铁1号线的运营。

  想知道未来的地铁站台是什么样吗,那就跟记者一起踏上这趟美妙的虚拟旅途吧。

  进站 侧式站台小巧简约

  新益州车站共有4个出入口。沿着被称为3号出入口的步梯,走进十几米深的车站。3.5米宽的步梯显得十分宽敞。步梯旁是2米宽的自动扶梯。为了给残疾人乘车提供方便,这个车站还设置了2部垂直电梯。

  走完垂直高度约为8米的楼梯,接下来就是两扇门——一层门和二层门。为什么要经过两道门才能进入车站呢?原来,一层门和二层门之间设计了一个宽度为4米的中间截留空间。假设遭遇非常情况——比如毒气,当它到达一层门时,二层门就可以马上自动关闭,截留空间此时就能发挥缓冲的作用。

  走进二层门,豁然开朗,整个站台立刻展现在眼前:只见四方形的几十根钢筋混凝土大柱子,支撑着5米高的站台穹顶;脚下是宽度约为8.5米的站台;对面还有一个宽度约为6.5米的站台;两个站台中间,是两条宽度约为4米的轨道位置,现在只是两条空空的巷道。以后将要铺上与地上铁路一样的钢轨,而钢轨上面就是呼啸而过的列车。

  被轨道一分为二的两个站台怎么相通呢?地下过道解决了这一问题——顺着站台中间的一个“开口”走下去,跟地下过街通道一样,走下两层楼梯,从地下穿过轨道,再走上楼梯,就到了对面的站台。

  人流进入的这侧站台比另一侧的站台宽2米左右——两侧站台宽度不一,这是侧式站台的最大特点。新益州车站只有一层,是单层侧式站台。

  候车 巨大天窗自然通风

  站在候车大厅,虽然是地下十几米处,却并不觉得有憋闷之感。原来,因为具有良好的自然通风的外部条件,新益州车站成为全国首个采用自然通风的地铁车站。将来列车从轨道呼啸而过时,你可以享受到它带进的新风。

  地铁的通风手段一般分为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两种。自然通风形式是指在区间隧道的顶部,每隔一段距离,开设与外界直接接触的通风竖井,利用外界的空气与隧道内的空气进行交换,以达到对地下空间的空气温度、湿度、空气流速和空气品质进行控制的目的。简单来说,就是利用列车运行产生的气流,将脏气“吐出”隧道,新鲜空气“吸纳”进来。自然通风模式在法国、德国的地铁已经大量采用并成功运行了10多年,在我国地铁建设中尚属首次使用。采用此种通风方式,每公里至少可以节约上千万投资。

  顺着空空的轨道一直向前走,就可以看到4个巨大的正方形“天窗”,夏末的阳光洒了一地,这就是新益州车站的一组自然通风口。自然通风口4个一组,每隔27米左右一个。以后这些通风口都将隐匿在地铁上方道路的绿化带中。为了战时需要,除了自然通风口外,车站也设置了机械通风口。

  上车 安屏蔽门安全节能

  未来,站在轨道旁边,跨前一步就可以走上列车。但在列车与候车室之间,还有一道厚厚的玻璃墙,这道玻璃墙就叫“屏蔽门”。它像电梯门一样,当列车停稳后会自动开启,让乘客上下车。

  屏蔽门沿地铁站台边缘设置,将列车与地铁站台候车室隔离。地铁安装屏蔽门系统,不仅可以防止乘客跌落或跳下轨道而发生危险,让乘客安全、舒适地乘坐地铁。而且,作为一种高科技产品,屏蔽门系统所具有的节能、环保和安全功能还能减少站台区与轨行区之间冷热气流的交换,降低环控系统的运营能耗,从而节约营运成本。

  地铁屏蔽门系统虽然是现代化地铁工程的必备设施,但在国内目前已经运营的地铁线中,暂时还没出现过。成都地铁虽然起步较晚,但却将这个实用的新玩意儿用上了。

  新闻链接

  成都地铁新益州车站

  该车站是成都地铁建设中第一个完工的车站,也是全国首个采取自然通风的地铁车站。工程于2005年8月29日开工,2006年3月19日主体完工。

  该站位于成都市南部新区规划道路A7线和A2线的丁字路口下,呈南北走向,属地下一层钢筋混凝土箱形框架结构。车站全长143.2米,宽47.8米,设有2个行车道、2个站台、4个风道、4个出入口、2个垂直电梯和1个疏散楼梯以及候车厅、售票厅等配套设施;地铁站上部为城市公路主干道。根据设计,该工程的抗震等级、防水等级、耐火等级、人防等级均为一级,使用年限为100年,客流量为每小时9845人。

  蒋武元 本报记者 袁弘 摄影 张全能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