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科技VS恐怖主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9日06:07 大洋网-广州日报

  

科技VS恐怖主义
客机安装激光装置干扰导弹袭击。
科技VS恐怖主义
安装在发动机上的传感器可以在炸弹引爆前发现炸弹。
科技VS恐怖主义
高科技扫描系统可发现行李箱中的爆炸物。
科技VS恐怖主义
智能感应系统可发现卡车中的“脏弹”。
科技VS恐怖主义
先进探测器可发现地铁内的危险。
科技VS恐怖主义
传感器、摄像头将构成保卫机场的一道“聪明墙”。
科技VS恐怖主义
“吹气机”可发现危险品微粒。
科技VS恐怖主义
行李上的无线电标签有助发现爆炸物。毒素嗅探器、导弹发射干扰器、脏弹探测器:这些新型设备会让我们更安全吗?本月10日英国挫败飞机恐怖爆炸阴谋,再次激起了人们对于目前的科技发展能否成功防范恐怖袭击的讨论。

  美国《大众科学》杂志日前刊文称,未来的旅行安全将依赖于无漏洞的即时通讯和自动监视设施,未来数年内,将有不少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5种高危领域,成为人们的“电子保镖”。 (本报综合报道)

  文字:彭玉磊

  本报综合报道 “9·11”事件至今,5年过去了,我们更安全了吗?美国国土安全部科技应用部门的负责人莫琳·麦卡锡接受访问时对这个问题做出了解答:“绝对是。”她解释说:“他们(恐怖分子)仍然可以挑战我们,但是会发现过去能突破我们防线的方法现在已经很难奏效了。”

  据报道,2003年至今,美国联邦政府投入到国土防御研究方面的资金高达近40亿美元,而这个数字对于整个安全工作开销来说只是九牛一毛——国土安全部仅今年一年的财政预算就达400亿美元。

  麦卡锡表示,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些研究资金已经将从前无甚联系的各学科学者聚集在了一起:软件工程师、流行病学家和生物学家们在一起研制新技术,以保护空气、食物不受污染,对抗生化恐怖主义;核物理学家和生化法医学专家现在合作研究行为科学,设法减少核走私行为和自杀式袭击者。

  但仍然有一些专家认为,如此高额的经费仅仅制造出了安全幻象。《超越恐惧》一书的作者布鲁斯·史奈尔就表示,这些高科技只是让你感觉好过些而已。他指出,高科技防御聚焦于白宫、市政厅这样的地标建筑,而恐怖分子已经转向了地铁、露天大型体育场这些软目标。

  不过,《大众科学》报道称,美国政府已经注意到了这点转变,因此也在将高科技安全网不断地扩大范围,覆盖尽可能多的漏洞和弱点。据悉,不少新技术将在未来数年中成为以下5种高危领域的“保镖”。

  高危领域之一

  空气、水

  本报综合报道 这一领域最大的难点在于研发传感器,要求传感器必须可以从田里的农作物、公共空间的空调系统中“嗅”出任何可疑物。

  美国已经部署了一个由微型毒素探测器构成的网络,这个网络遍及美国的30个主要城市。这是耗资3亿美元的生物监测计划的组成部分,旨在提供生物威胁的早期预警系统。该系统通过分布式收集器和过滤器持续采集空气样本,然后将之送往“实验室反应网络”实验室进行分析。

  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们改进了这个计划。受到1995年东京地铁遭遇沙林毒气袭击的启发,他们研发了一种自动探测病菌系统(APDS)。APDS能够自动识别化学物和生物毒素,不需要人为地采集样本,分析样本的时间也不长。

  APDS与购物中心、火车站等公众场所的通风系统相连,每周能自动采集并分析178份样本,然后将结果无线传播到一个中心实验室。

  据悉,这个系统已经在纽约市进行了测试,2008年将在其他主要城市启用。

  高危领域之二 边界、基础设施

  本报综合报道 2004年以来,约有6千万名前往美国的旅客通过光电扫描仪被记录下了两个食指指纹,并且与首都华盛顿的数据库资料进行核对。

  国土安全部透露称,迄今为止,这项耗资15亿美元的“美国访客和移民身份显示技术程序”已经成功“认出”了1100名企图伪装入境的人和超过2万名有可疑背景的人。

  随着申请美国签证的人数越来越多,扫描所有10个手指指纹将更为可靠。此外,相关机构还可能应用虹膜和语音识辨技术。

  与此同时,在美国的100个港口和边境口岸,一种专门检查货运卡车的扫描系统VACIS(交通工具和货物检查系统),让海关检查员无需开箱就能查看货厢内的货物。VACIS使用低能量伽马射线,能够穿透铅槽,6秒钟内以粒状图像显示厢内情况。与载货单上不符的物品都难逃VACIS的“法眼”。

  此外,科学家们还在开发微米传感器——也被称为“智能尘埃”或“微粒”。这些传感器能够被喷撒在管道、无人防守的边界或公用事业公司,监测是否有入侵者和生化物质、辐射物。通过遥感勘测和中心服务器,这些传感器之间能够互相联络,组成一个电子眼、电子耳和电子鼻的天罗地网。

  专家表示,若资金情况许可,“微粒”2010年以前就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投入使用。

  高危领域之三 交通系统

  本报综合报道 地铁、公共汽车、火车、飞机和各自的控制中心都有可能遭到可在空气中传播的病原体、“脏弹”辐射和汽车炸弹的袭击。美国圣地亚国家实验室开发技术使用无线网络或者光纤将传感器与一种“智能感测组件”(ISM)相连,保护交通系统。

  ISM是一种鞋盒大小的设备,各个运输工具上的ISM组成的网络又能够与别处的指挥部相连。若出现险情,指挥部的人员就能够提前采取行动。据悉,2004年至今,该系统已经在30个相关场所投入使用,包括运动场、地铁和飞机场。随着探测系统的改进,ISM系统还可安装在核电站、化工厂以及重要的运输枢纽。

  另外,美国还有26个机场启用了一种“吹气机”,这种机器能够检测你在过去一周内是否接触过爆炸物。吹气机每台价值15万,外形像一个长方形盒子,人从当中走过时,机器会制造一股气流吹过人的衣服、吹落粘在布料上的爆炸物微粒。之后,“吹气机”将搜集到的空气样本发送到一个探测器中。探测器只需耗时几秒钟,就能鉴别8种硝酸盐类的爆炸物。“在标准的游泳池的水中,我们连1毫克的阿司匹林都能找到。”圣地亚国家实验室的专家如是说。

  为了拦截自杀式袭击者,专家们正在开发另一种设备,能够在9米的范围内追踪爆炸物的移动路线。

  高危领域之四

  公共场所

  本报综合报道 虽然目前的办公大楼和公共场所都使用了录像监视器和防撞护栏,但是除此之外的新技术的改装费用却高得令人咋舌。比如,重建世贸中心就包括建造防爆玻璃窗和防爆建材、传感器系统、自动隔离被污染区域的“智能系统”等。

  对于救援人员来说,他们以后可能会穿上“生命衣”工作。这种背心上装有30个生理信号监测器,使用GPS技术跟踪救援人员的行动,并且将实时数据发送到指挥中心。借助这种技术,救援人员本身的安全得到了更大的保障。

  高危领域之五

  互联网

  本报综合报道 金融网络和电信网络都有可能遭到恐怖袭击。为此,华盛顿州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的计算机专家们开发了一个名为“莫扎特”的程序,探测潜在的网络间谍和入侵者。

  美国能源部已开始使用这种软件,使用搜索工具在互联网中搜寻并记录可能危及国家安全的敏感信息。这种软件将于今年底在军方和政府其他机构投入使用;下一步的目标是帮助计算机自动“了解如何判断遭受攻击,采取行动自我保护”。这个目标的实现和大范围应用至少要在10年以后了。

  美国三大

  生物反恐计划

  “9·11”事件后,美国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反恐,并制定了三个反生物恐怖计划,即生物监测计划、生物传感计划和生物盾牌计划。这三个计划相辅相成,共同应对恐怖组织可能发动的生物袭击。

  生物监测计划

  这项计划也被称作城市监控计划。该计划是美国国土安全部、环境保护局、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一项投资3亿美元的合作计划,旨在提供生物威胁的早期预警系统。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开列了一份危险病原体清单“选择制剂”,恐怖分子极有可能利用这些病原体作为生物武器。在生物监测计划的资助下,美国全国有30个城市设立了4000多个大气监测站,日夜监测大气样本中是否含有这些物质。

  然后,由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网络来分析取样设备的过滤器,以发现生物威胁试剂。一旦有所发现,就会启动相应措施和机制,以便这三家机构快速作出关键的公共卫生决策,并向“前线”的地方公共卫生官员发出统一的行动方针。

  但是由于过滤器每天必须进行回收用于分析,造成了运行成本的居高不下。目前正在开发的第三代全自动系统将降低运行成本同时提高效率和敏感度

  生物传感计划

  该计划旨在缩短从探测到可能的生物制剂到作出适当反应的滞后时间。生物传感计划与生物监测计划在功能上相结合,依靠多信息流加快决策。

  监测参数包括由生物监测计划监测到的环境数据、由国防部和退伍军人管理局管理的医院发出的流行病信息、全国药店的报告及其他来源的相关综合征和非传统数据。这些信息汇总到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生物情报中心进行分析,如果证实,将采取应对措施。

  生物盾牌计划

  生物盾牌计划于2003年1月公布,预计到2013年拨款达到56亿美元,其中2004财年拨款8.9亿美元。该计划有三项主要规定:第一,生物盾牌计划通过特殊的合同授权,鼓励开发和采购包括疫苗、药物和诊断器械在内的“下一代”医疗对策,以应对生物、化学、放射性或核制剂。第二,授权国家卫生研究院通过国家过敏症与传染病研究所针对这些试剂的医疗对策,促进有前途领域的研究。第三,它为某些未获批准使用的疗法制定了新的应急使用授权。

  美国政府建立了明晰的《谅解备忘录》指导这三项计划的跨部门协调。由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国土安全部、国防部、卫生与人类服务部等12个机构共同组成了大规模破坏性武器医疗对策分委员会。

  (本报综合报道)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