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执笔走游龙 掌舵破风浪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9日06:07 大洋网-广州日报

  

执笔走游龙掌舵破风浪
提笔泼墨
执笔走游龙掌舵破风浪
长卷铺满一地
执笔走游龙掌舵破风浪
船上的日子
执笔走游龙掌舵破风浪
心爱的《中华龙》1990年,吴韦伟买下了三层楼的宅基房,入住新滘龙潭村,之后,佩戴着祖传下来的五龙玉镯远航非洲。当时的他并未预料到,在接下来的人生历程里,“龙”会成为搅动他生命激情的主角。直到那些日子,西非的华侨、西班牙的华侨、印尼的华侨,知悉他爱画画,争相要他画下龙图腾,他才明白,在炎黄子孙的眼中,龙是永恒的思念。从此,他决计做一名真正的“龙”的传人——主攻画龙。如今,吴韦伟已经举办过三次个人龙画展。龙,让他退休后的日子,风生水起。

  在龙潭村见到吴韦伟,感觉他是那种笑容可掬的亲切老人。笔下的龙,却吞云吐雾,张牙舞爪中凛凛生威。一沓沓照片,是他几十年船长生涯的生动记录,也一样的虎虎有生气。从这两者中,我窥见了一个人内心的刚毅。

  文/江粤军 图/颜士然

  渔港走出船老大

  1942年,吴韦伟出生于湛江一个两万多人的海岛上,全岛的人家都以打鱼为生,是名副其实的渔港。“开门就见海,海面上多的是哥德堡号式的三帆帆船,中学到湛江市读书,要坐一天的船,只有放寒暑假才能回家。”一出生就与海相伴,家里父亲是船老大,母亲也是一名船员,这让吴韦伟从小就梦想着在海上漂荡,高考时他报考了上海水产学院,没考上,很快便被招进了海南岛的“南海水产公司”。

  一个航次是15到20天,第一次正式出海,这位海的儿子一样经受了巨大考验:“外海风浪很大。我被分去当炊事员,别说煮饭做菜,连站都站不稳,晕乎乎地在床上躺了一个星期,才适应过来。”

  1972年,船在北部湾作业,美国与越南打仗。美军战舰常常擦肩而过,情势凶险得让人心惊肉跳。吴韦伟却还坚持在忙碌的做饭之余学习起网、放网、捕网等工作,他希望做一名真正的水手。两年后,终于顺利转到甲板上当渔捞员。

  与鱼的搏斗也充满了刺激性。300吨位的船,有时捕到的鲨鱼有船身那么大,吊起来能让整条船都倾斜了。那时节鱼多,一次在珠江口捕羊鱼,每次下网都满载而起,忙得三天三夜无法合眼。

  再忙,吴韦伟也没忘了学习。他的目标明确,要跟父亲一样当一名船老大。驾驶知识、航海知识、天文知识,他都一一认真掌握。“当时还没有卫星导航系统,要靠测天仪测船位,考二副,这些内容都有要求。”而吴韦伟一次就顺利通过了考试,一年后,又考上了大副,再过一年,便当上了船长。刚过而立之年的他,成为公司里很年轻的船老大。

  后来,公司搬回广州,更名为“广州渔业公司”,吴韦伟一直是十大优秀船长之一。以至于1984年还优先获得了一套房子的奖励。

  说起捕鱼经,吴韦伟率直而自信,声称要做到“大海茫茫,心中有数”,关键是经验要足。“拖上来的一堆鱼,根据它们的新鲜度,产量、种类就要能判断出鱼在哪个位置,网要前拖还是后拖,拖到何种程度就起网。像以前很值钱的红鱼,则要到礁石边去拖。”

  远航西非的苦与乐

  对于别人来说,大海是不可捉摸的,但对于吴韦伟而言,大海已然像亲人般熟悉。驾船出海几十年,他从来没有遇见过不可控制的情况。因此,1990年,中国水产总公司派出10条渔船远赴西非开发远洋渔业,吴韦伟成为了广州远洋渔业公司派出的两位船长之一。

  “这是我国第一次海外作业,我还作为代表在大会上发言,真是太兴奋了。”

  船从新洲码头出发。当时的照片就摆在我的面前。那一天,吴韦伟穿上了西装插上了红花,意气风发。船过新加坡、马六甲入印度洋,又过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来到了大西洋,整个航程,历45天。吴韦伟写下了远航日记,也写下了重重叠叠新鲜兴奋的心情。从小就喜欢画画的他,甚至拿出了画笔,将异国他乡的美丽风光速写下来。

  等到开始作业,吴韦伟才明白,一生中最艰苦的一段岁月竟不期然而至了。

  他们被分配到了几内亚比绍海面上。这里风不大浪也不高。但整整1年7个月,他们的船没有靠过岸,供给、卸渔都是靠运输船中转。白天拖章鱼,晚上还要捕虾。每天目力所及,是茫茫无尽头的海面;每日的工作,也是无休无止的换网、起网、处理鱼货等劳动。

  而这还不是最苦的。“在国内,我们的捕捞都是单拖,在这里,用的是臂拖,我们完全没用过,所有的操作都要靠自己摸索。刚开始,有的船员眼泪都流出来了。”好在,半年后他们终于克服了一切技术上的难题,剩下的,就是与烈日与单调做搏斗了。

  而一个男人的本色在这时充分显示出来了。两年后,当吴韦伟奉命回广州,船队还不断地向他发出邀请,只是此时公司已经准备对他委以更重的任务了。

  一片丹心寄龙画

  在西非的两年,华侨们对祖国的感情,也深深地打动了吴韦伟。

  “无论是在比绍,还是我后来把船开到西班牙维修,只要碰到华人,他们都会很热情地跟我聊天。看到我在写生,就希望我给他们画一两张,要得最多的,是龙画,觉得这最能寄托他们的情感。其实那时候我根本没画过龙,只好凭着想象给他们画一画,他们也都欢天喜地地收起来了。”

  到了1995年,吴韦伟已经作为经理带队到印尼远洋捕鱼了。每天在岸上指挥船队作业,他有更多的时间接触到当地华侨。同胞们想要的,还是龙画。

  吴韦伟觉得自己再也不能应付了事了。回到国内,他买来了《中国龙画》一书,开始认真地研习画龙的种种技巧和规律。从工笔龙,到兼工带写的龙图,到水墨龙,吴韦伟一步一步地潜心探索。

  2000年是农历龙年,再次带队来到印尼的吴韦伟,应要求送出了八幅龙图。“那都是利用晚上时间在当地画的,一幅要画一个月吧。”

  如今,吴韦伟退休了。白天,他仍然要“工作”——与老伴一起照看两个可爱的小孙子。晚上,他还是贡献给了画龙。“呵呵,一般会画到11点多,有时候画得入了神,一抬眼,也可能是12点多、1点多了。”

  展开一幅花了半年时间绘制而成的《中华龙》,吴韦伟的苦心孤诣跃然纸上——13米长的图画上,分成了天空、陆地、海上三部分,共有游龙56条,象征着56个民族,陆地的板块上,背景的中国地图清晰可辨。

  好一位龙的传人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