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玫瑰武昌鱼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9日06:07 大洋网-广州日报

  作为一座餐饮业异常繁荣、“好吃街”星罗棋布的城市,武汉却拿不出几道脍炙人口的地方名菜。于是为数不多名声在外的几道代表菜便成了武汉人招待外来客时必点的“必修菜”,其中武昌鱼无疑名列榜首。

  武汉人的品牌意识不强,导致了土生土长的“热干面”当年居然被河南人抢先注册,变得身份不明。相比之下,武昌鱼就不必有此担心,无论谁注册去了,“武昌”两字足以

验明正身。武汉人其实都知道武昌鱼并非武汉的武昌区所产,是产于鄂州梁子湖,不过就像小职员在交际场合被误认为经理,通常是不会画蛇添足地去解释纠正的,作为武汉人,我们也很少去纠正外来客对于武昌鱼无伤大雅的误认。

  武昌鱼学名团头鲂,是鳊鱼的一种,它逐渐成长为名菜的过程中有一个步骤不可缺少,就是和平庸的鳊鱼亲戚们划清界限。于是,诞生了这样一个传说:900多年前的某一天,碧空万里无云。苏轼请王安石吃饭,主打菜就是武昌鱼。等鱼清蒸好了端来后,王安石用筷子夹出一根鱼刺,扔进一钵清水中,只见水中“咕哝”一声冒出一个油花,再拈一条也是如此。王安石说:“此乃武昌鱼。”后人借王安石之口说出了武昌鱼油脂丰厚为其他鳊鱼所不及。不过这种优势不符合现代男女对于低油脂食品的推崇。好在还有传说二:武昌鱼的主鱼刺一共有13对半,而普通鳊鱼是13对,这一说法既便于食客向亲戚朋友卖弄学问,又可以在餐桌上进行现场趣味验证,比借名人提升武昌鱼品位的传说更有效一些。

  不过,大凡名菜通常少不了名人的抬举,湖北许多地方菜就是因为文化含量不够才难以成为全国名菜。相传东吴甘露元年,末帝孙皓欲从建业迁都武昌。左丞相陆凯上疏劝阻,疏中有一句“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武昌鱼遂扬其名。这种扬名方式似乎不太适合写在礼品盒或者菜谱的介绍栏上,好在庾信有诗:“还思建业水,终忆武昌鱼”;岑参诗云:“秋来倍忆武昌鱼,梦魂只在巴陵道”;范成大诗曰:“却笑鲈江垂钓手,武昌鱼好便淹留”……然而这些诗句在几位诗人的作品中没有多少影响,所以并未给武昌鱼增色多少。所幸后来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终于将武昌鱼推上了武汉第一名菜的地位。

  “武昌鱼的刺比玫瑰还多,其实还没有‘剁椒鱼头’好吃。”某个年轻的武汉人在网上这样说,引起了不少年轻食客的共鸣。其实许多名菜并不是吃味道,而是吃文化内涵,吃家乡归属感。这些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或许没有多少吸引力,因此有时候不妨给武昌鱼起个小名“玫瑰武昌鱼”,或许靠傍爱情能让武昌鱼被年轻一代传承下去。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