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昨天起,全省各地小学入学报名相继开始,一些地方出现部分适龄儿童报名遇阻现象 小学入学报名难凸显三大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9日08:33 大河网-大河报

  

昨天起,全省各地小学入学报名相继开始,一些地方出现部分适龄儿童报名遇阻现象 小学入学报名难凸显三大问题
核心提示

  昨天起,全省各地适龄儿童入学报名相继开始。由于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拥入城区和家长择校观念不变,全省各地均不同程度出现因不符合条件而致使适龄儿童难以顺利报名的现象。

  昨天是郑州市适龄儿童入学报名的第一天,因证件不全、住址和户口不统一等等因素,不少家长没能顺利为孩子入学报上名。在家长怨声载道埋怨孩子“入学难”的同时,各类存在多时的问题也折射出来。

  现象①

  外来务工者子女入学被“绊”

  务工合同“绊住”孩子报名

  昨天一早,在郑州市金水区指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4个报名站之一的金桥小学的大门外,挤满了带着孩子前来报名的家长。

  尽管金水区教体局早在报名前就已通过多种媒体向社会宣传报名时所需的各种证件,但仍有不少家长因合同不正规而被“绊住”,孩子没能顺利报上名。

  按照规定,外来务工人员需出示的6种证件中,有一份是父母一方和用人单位签订并且在劳动保障部门备案的劳动合同或工商行政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而不少家长出示的合同则是只盖有用工单位公章的证明。

  金水区教体局相关负责人说,按照规定,孩子报名时,教育部门需查验的是孩子父母与单位正式签订的用工合同,一纸证明是不符合规定的。而不少务工者则说,自己在某些工地或单位打工多年,这些单位从来也没有和自己签订过用工合同,如今单位不给签,学校不让孩子报名,为难的不还是家长?

  免疫证缺印章家长拥向医院

  除了务工合同外,大量家长因没有“预防接种证”,或有了“预防接种证”但缺少“基础免疫已完成”和“加强免疫已完成”两个印章,而再次被“卡”。

  各区教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往年接收外来务工子女报名时,没有具体查验这两个章,但去年一些地区小学校园出现腮腺炎等传染病,经证实是一些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没有及时打防疫针造成的。因此,今年教育部门对孩子是否打了防疫针这一项检查得格外严格,除对新生入学要检查外,开学后,还要对二至六年级的小学生进行检查。

  昨天,一些报名的家长根本拿不出接种卡,“针打了,后来本丢了。”“我们那儿的防疫证不给盖这种章。”

  为了能让孩子顺利报上名,一些家长在报名被拒绝后直接带着孩子拥向医院,补打防疫针。昨天接近中午时分,河南省中医院的计划免疫科内挤满了学生家长,几乎全部是由于孩子的免疫证上缺了章前来补打防疫针的。一位学生家长说,平时也不知道啥时候该给孩子打防疫针了,要不是不让报名,这针他们也想不起来去给孩子打。

  现象2

  郑州孩子同样遭“拒”

  跟着爷爷奶奶居住报名难

  在昨天的报名中,并非仅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受阻,大量郑州户籍儿童同样因为证件不符合要求而没能顺利报上名。

  不少学生家长称:目前住在孩子爷爷、奶奶家,房产证也是老人的,自己没有住房,住在老人身边,一是解决住房问题,二是照顾老人方便,按照这个住房的片儿区,孩子应该到一所较为热点的小学上课。尽管家长的讲述合情合理,但这种情况的孩子一律没能报上名。

  一所热点学校负责人解释说,根据入学政策,适龄儿童要求跟随父母生活,而不是跟随爷爷、奶奶生活。有不少家长为让孩子“择校”而在入学前住进孩子爷爷、奶奶家,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学校的接收能力实在有限,对于这些不符合条件的一律不能接收。

  四类情况报名一律被拒

  在昨天的采访中,记者发现,只将户口挂在某个户口本上,自己并不在此居住的;自己的住处和户口本显示的位置不一致的;没有住房或有了住房却租住别人房子的;住在孩子爷爷、奶奶家,房产证不是孩子父母名字的,以上四种情况的学生在片儿区小学均被拒绝报名。

  据教育部门解释,郑州市从去年起规定,适龄儿童入学要符合“两统一”,即住址和户口相统一;孩子户籍和父母户籍相统一。许多孩子没有顺利报上名,主要是因为所住地和户口本上显示的不一致或是租住别人住房,家长没有房产证等。

  对于一些无住房,又在学校“片儿区”居住的学生,各区将这类学生最终能否被接收的决定权下放给了各学校。由于学校的片儿区每年基本不变,辖区内有多少住户,每年大约有多少孩子入学,学校都掌握得非常清楚。家长所说是否属实,最终学校还会入户进行排查。

  孩子年龄不够报名被“卡”

  “孩子今年都6岁半了,两岁起上幼儿园,上了两年中班、两年大班,今年再上不了学,难道再回到幼儿园去?”昨天,一位家长反映,她给孩子到辖区小学报名时,学校规定孩子的入学年龄是6岁7个月。“因为错一个月,耽误一年入学,明年孩子再上学时,就7岁半了。”这位家长说,去年这所新建小学规定的入学年龄是6岁,今年没想到入学年龄一下子“长了7个月”。

  昨天,不少家长也都遇到这一问题:到某小学为孩子报名时,发现该校私自改动了入学新生的年龄标准。不少家长认为,学校是想以限制年龄的方式来向家长“多收取费用”。对于年龄不够的问题,教育部门解释说,限制年龄也是一个无奈之举。郑州市规定6岁8个月的孩子必须入学,个别热点学校由于生源过多,只能限制学生入学年龄,因此造成有些家长觉得不公。但郑州市的学校较少,学生人数多,这也是家长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

  举措①

  小学报名点设进社区

  昨天,在幸福路小学、陇西小学等二七区的热点小学内,并没有出现往年家长排长队拥挤等候的现象,学校内来报名的家长并不多。幸福路小学负责人介绍说,今年按照区里的规定,学校都在辖区内较大的社区设立了报名点,许多家长都在社区报名点直接给孩子报了。

  昨天,在二七区南福华社区,高乐心小姑娘跟着爸爸来到淮河东路小学设在这里的报名点,顺利地报上了名,领到了入学通知书。

  据了解,由于二七区今年接收了7所原铁路小学并入地方学校招生,以至于有10所学校的划片范围进行了调整。该区有关负责人介绍,每年入学时,家长都反映报名难、入学难,为方便家长为孩子报名,区属20多所小学在报名的几天内都走进了社区,将服务送到居民的家门口。

  举措2

  物业部门统计入学孩子名单

  按照金水区的规定,凡是居住在新建小区的适龄儿童,在报名时需由开发商或物业公司统计小区内需上学的孩子名单后,报至金水区教体局,由教体局最后统计人数后,将学生分配进小区周边有差额的学校入读。

  今年是该区实施这一政策的第4个年头,许多新建小区非常配合。昨天一上午,就有40多家小区的物业管理人员前来教体局领表进行登记。该区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小区今年都比较配合,没再出现往年物业不肯来,家长带着孩子到教体局“诉苦”的现象。

  据金水区教体局有关人员介绍,让新建小区的开发商或物业公司统计人数集中报名,主要是为了摸清新建小区内的学生人数,以便教育部门为这些孩子分配学校。

  按照规定,小区达到一定入住规模时,应该同步建设学校,但多数开发商并没有建校,也未预留教育用地。因此,住在新建小区内的孩子只能被分配进周边有差额的学校就读。但是,有些小区规模较大,每年仅适龄儿童就达到一个班的人数,如果对这些新建小区的适龄儿童划片入学,势必会再次形成学校接收不下“片儿区”孩子的现象。

  去年到金水区教体局来联系的小区有75家,这些小区多处于金水区北部,因此,新建小区的孩子去年多被分配到了文化路三小、丰产路小学、黄河路二小、文化绿城等小学。而今年一年之间,金水区又新开发了多个楼盘,小区数已不止75家。

  问题

  报名难折射三大问题

  从昨天的适龄儿童报名中,不同程度地暴露出一些问题。

  据一位教育界人士分析,许多家长没能顺利为孩子报上名,是因为各种证件不符合规定造成的。为什么会出现证件不符合规定呢?可以说,是家长自身以及多部门共同造成的。

  为了便于将学生均衡分配进距家较近的学校,教育部门出台了入学的“两统一”政策。为了查验学生是否符合“两统一”政策,教育部门要求学生报名时出示各类证件。由此,在报名时就出现了外来务工人员因劳动合同不符合规定、学生的接种免疫针没有打而不能报名的现象。这些现象折射出三个深层次的问题。

  其一,签订劳动合同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外来务工人员的权益,教育部门要求外来务工者出示该合同,也是为了辨别其是否在郑州务工,学校接收的此类学生,其父母的基础生活是否有保障。但仅从孩子报名入学时来看,还有大量的用工单位并没有与外来务工者签订劳动合同,这就形成了外来务工者工作没有一定的保障,由此又造成了其孩子入学时因不符合条件而报不上名。

  其二,每年都会出现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没有“预防接种卡”或是没有打完应打的防疫针,而不能顺利报名的现象。

  这一现象同时折射出农村的卫生防疫和城市的卫生防疫衔接问题。城市医疗体系较为健全,家长对于孩子的身体健康非常关注,因此不存在防疫针没有打或没打全的现象。而对许多农村家庭来说,有些可打可不打的防疫针,价格也较贵,因此就被省去了。去年也正是因为一些外来务工者子女防疫针没有打全,造成一些小学内腮腺炎等传染病流行,农村医疗防疫体系不健全的问题也由此显现出来。

  其三,大量郑州市户籍的孩子没能顺利报上名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住、户”不统一的现象造成的。“乱迁户口、一家挂着多个孩子的现象很普遍,户籍管理太乱了。”一位小学校长说,如果家长想让户口和住址统一,实在太容易了,不统一而造成的不能顺利报名,其实多数都是家长自己造成的。很多家长之所以乱迁户口,是因为他们以为孩子入学是以户口所在辖区来进行分配的,却忽视了以实际居住地为准的原则。“这种情况多数还是因择校而造成的。”

  □首席记者张可丹文记者许俊文图

  为了能给孩子报上名,家长都使出了浑身解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