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受助对象”也该有尊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9日20:00 光明网
李嘉全

  现在正是贫困家庭子女上大学筹措学费的日子,有的地方组织了考察团、体验团,派记者调查“苦孩子”的家庭状况,组织生活在“蜜水”中泡大的“太幸福”的大学生在炎炎夏日去体验苦孩子、穷孩子的苦,其做法值得肯定。然而,这种献爱心、送温暖、搞捐助活动中凸现的不尊重贫困家庭及其子女隐私、伤害其尊严的现象却让人感到阵阵“凉意”。在频频曝光的受助者脸上,我们看到了一种茫然与无奈——这是“嗟来之食”吗?

  送温暖、搞捐助、结帮扶对象等本来是暖人心、解人忧、帮人难的“慈善之举”,但在不少地方却成了“应景”之作。如有的企业到农村或贫困家庭去慰问,不是轻车简从,而是“轰轰烈烈”,注重宣传效应;有的先富者、大老板以及不少城市的“幸福”大学生在深入到受助者家中体验“生活”时穿的是名牌,说的是套话,象征性地送些钱物,跟随的记者却忙得不亦乐乎,然后是报纸有影、电视有声。捐助者倒是风光了,但在电视机镜头前、在黑纸白字间、在众目睽睽之下,贫困家庭“家徒四壁”到处借钱的无奈、受助者接过钱物“感激涕零”的窘境却一览无余。

  爱心、善举、送温暖,这是时下的流行语。现在,“越穷越光荣”时代已经过去,贫困被某些人看成“缺陷”。本来,倾情关注弱势群体的做法是一种善举,但如果我们一方面给人家献爱心、“送温暖”、搞捐助,另一方面又在心理上鄙视人家,不管是有意也好,无意也罢,频频曝光受助者的隐私,还能达到献爱心、送温暖之前的美好初衷么?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在给贫困家庭、困难群体献爱心、送温暖、搞捐助的过程中,不仅要关心他们的物质生活,更要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在送钱送物的同时更多地给他们送去心理上的温暖,尊重受助者的隐私,让贫困家庭、弱势群体有尊严地接受帮助,有尊严地活着,这才是社会的和谐之美。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