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林改改出新天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0日04:28 人民网-人民日报

  7月的浙江,处处山峦叠翠,满眼郁郁葱葱。毛竹之乡、雷竹之乡、花卉之乡……这里的一座座青山成了一张张“绿色名片”,一片片森林成了农民增收的“绿色银行”。最新统计显示,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0.5%,2005年林业行业总产值达到1060亿元,位居全国前列。

  “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保一方生态。如今浙江已从

一个典型的林地资源小省,变成了木业、竹业、花木、森林旅游业大省。”浙江省林业厅厅长陈铁雄说。

  分林到户

  山定界、林定权、人定心

  浙江七山一水二分田,可以说希望在山,实现了林农的小康,就抓住了浙江农民奔小康的大头。如何才能让山林活起来,让农民腰包尽快鼓起来,浙江着力推进林权制度改革,解放林业生产力。

  上世纪80年代初,浙江省全面展开“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和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的林业“三定”工作,拉开了林权改革的序幕。全省8680万亩山地、林地确定了山林权,300多万农户分到了自留山和植树地段,加上责任山,72%的集体山林实现了到户经营。

  分林到户后,山还是那座山,林还是那片林,但林区却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处处呈现出山活、民富的生机盎然景象。

  “林改让咱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安吉县山川乡村民陈宝根说,过去是统管山、大锅饭,拿斧头的多拿锄头的少,山越砍越光,村里人守着“金饭碗”过着穷日子。现在分林到户,大伙儿积极性高了,都算计着怎么盘活这“绿色银行”呢!

  分林到户,实现了山定界、林定权、人定心,调动了千家万户的生产积极性。临安市太湖源镇横路村张丙海除了13亩责任山外,前年还承包了7亩荒山,这20亩山林全部种上了雷竹。张丙海说:“现在咱是把山当田耕、把树当菜种,林业收入也越来越高了。”在科技人员指导下,他用竹叶、砻糠、稻草等对竹林地进行覆盖,让本该在春天长出的笋,在秋天就能长出来,而且笋期一直可以持续到第二年的春天。就靠这项技术,他一年能收入15万多元。

  浙江林业厅副厅长祁宏说,还山于民,还利于民,被束缚的生产力释放出来了,林业进入了迅速发展时期。与林改前的1979年相比,全省森林面积增长70.4%,达到8766万亩;森林蓄积增幅高达117.2%,达到1.72亿立方米。丰富的山林资源成了浙江林农致富奔小康的本钱。

  机制创新

  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

  但省林业厅厅长陈铁雄坦言,林改并非一帆风顺。山林均包到户,由于过于零散,曾一度出现乱砍滥伐行为。当时有主张将林权收回集体的,有坚持继续承包的。面对困惑,浙江省坚持落实林业生产责任制,实行“三权”分离,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经营权,推行林业股份合作制,促进林业的集约化经营。

  安吉县山川乡高家堂村实行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竹林经营由村集体统一管理、统一采伐、统一销售,收益按股分配。股份合作的理念一经引入,使林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得到了有效合理的配置,既避免了林权纠纷,又提高了林业效益。高家堂村村支书陈水木说,以前竹林单一经营竹材,现在发展到笋竹并重,原先只挖春退笋,现在已全面开发冬鞭笋,一系列综合手段使毛竹产值从每亩800元提升到6000元。

  机制一活天地宽。浙江省通过山地流转,出现了承包经营、租赁经营、股份制经营、拍卖、合作经营、有偿转让等多种林业经营形式,吸引了社会各界资本投资林业。万向集团与4000多户林农签定协议,投资5000万元在临安建设山核桃基地;东阳市森太林果公司新建1200亩香榧基地,使苗木成活率提高到95%以上。

  据了解,目前浙江全省70%以上的新造林以股份合作形式开发,90%以上的乡村林场以股份合作形式兴办。全省7000多个非公有制单位投资林业,累计投资80多亿元。

  山林延包

  靠山养山不吃山

  改革是为了兴林,兴林是为了富民。但十年树木,林业生产周期长,山林责任制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到林农的积极性。

  “过去的分林到户,有的林农对政策有顾虑。”临安市太湖源镇白沙村村支书夏玉云介绍说,全村有1万亩山林,以前渴望致富的白沙人寄希望于木材,年采伐量达到350立方米。然而,树倒了,山秃了,人却没有富,1998、1999年两次山洪冲毁了他们十多年的收益。靠山吃山,却让白沙人吃到了苦头。

  为了打消林农对政策的顾虑,浙江提出,对已承包到户的责任山,承包期再延长50年。新一轮的山林延包,在坚持山林承包权长期稳定和不改变林地用途的前提下,允许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

  2002年,作为山林延包政策的试点,白沙村每户村民领到了一本《林权证》,承包期一下延长了50年。政策稳了,人心更塌实了,白沙人从过去只顾短期利益变为着眼长远利益。这几年,村里建起了3900亩笋干竹、山核桃基地,对山林实施封育保护。山又绿了,水又青了,家家农户依托青山绿水、森林景观兴办起了“农家乐”。村民吕建中说,足不出山,像他这样的普通户年收入能有8万元,多的人家能达到25万到30万元。白沙人从“砍树”变成了“看树”,从靠山吃山变成了靠山养山。

  白沙村的经历是浙江林业的一个缩影。稳定的林权制度推动了林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目前浙江示范推广了13项可食林产品标准,建立标准化示范基地68.8万亩;通过森林食品基地建设、品牌建设和产品认定,新增产值11亿元;科技对林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9%。

  从今年初开始,山林延包在浙江省全面推开。陈铁雄说,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探索完善,绿水青山正在变成金山银山,浙江林业实现了生态建设与林业产业的协调发展,正走上山绿民富的科学发展之路。

本报记者 赵永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