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我援建厂在古巴处境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0日04:59 环球时报

  

我援建厂在古巴处境难
自行车是许多古巴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在古巴的大街小巷,不时能看到有人骑着老式中国“永久”牌或者“飞鸽”牌自行车从身边掠过。对于古巴人来说,中国自行车有着特殊的意义,卡斯特罗曾经多次亲自向古巴人推荐中国产的自行车。在古巴经济最为困难的时候,中国伸出了援助之手,帮助古巴建起了自行车厂、电风扇厂、玻璃厂等多家工厂。这些中国的援建项目改善了古巴人的生活,也加深了古巴和中国的友谊。10年前,记者曾经在我国援建的自行车厂和电风扇厂工作。10年之后,记者重返古巴,再次踏访了中国援建的这两家工厂。

  卡斯特罗亲自推销中国自行车

  古巴人原来并没有骑自行车的习惯,后来却成了自行车大国,这还要归因于上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当时,没有了苏东集团的大量援助,古巴经济一下子陷入困境,尤其是能源供应发生严重危机,汽油成为绝对的紧俏品。古巴政府宣布进入“和平时期的特殊阶段”。人们开始用牛犁地,用马车作交通工具。古巴政府还规定凡是属于国家的公车必须搭载过路群众,在各城市的出口处设立搭载点,并安排警察协助。

  为了解决交通问题,古巴人开始将自行车作为代步工具。古巴人自己曾设计过一款自行车,但骑起来很不舒服,也不轻便。古巴政府经过考察后决定从中国进口自行车,同时利用中国提供的经援贷款创办自行车厂。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还亲自当起了中国自行车的推销人。1990年11月,在哈瓦那举行的第八届国际博览会上,卡斯特罗在人群中突然高高举起手中的几张大幅自行车图片,并大声地说:这是中国的自行车。骑自行车的好处很多,一可作为交通工具,二可用于锻炼身体,三是不污染空气,有利于环保。

  卡斯特罗这样评价中国的自行车:虽然比欧美国家的自行车重一些,但比较结实耐用,既可以载人,又可以载货,古巴需要这种自行车。不久古巴就从中国进口了70万辆自行车。中国的“永久”牌、“飞鸽”牌和“凤凰”牌三大名牌自行车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古巴街头。

  1994年,中国上海永久自行车厂开始帮助古巴建立自行车厂,厂址选在了古巴中部的圣克拉拉市,以当地的一个水库命名为米内尔瓦自行车厂,那里距哈瓦那近300公里。圣克拉拉市是古巴著名的工业区,古巴人心目中的英雄切·格瓦拉担任古巴工业部长时,决定将古巴的许多工厂建在圣克拉拉。

  1996年,首批自行车出厂。工厂还专门向革命宫(古巴国务委员会所在地)送去5辆,接受卡斯特罗检查。古巴人为拥有自己生产的自行车而感到高兴。虽然自行车的品牌叫“米内尔瓦”,但就是永久26轻便自行车的翻版,颜色多为棕色。

  首批自行车出厂不久,记者就看到在当时的美元商店有售了,价格为150美元。古巴先进工作者可分得专用工业品票,用本国比索购买。米内尔瓦自行车厂不仅在圣克拉拉而且还向全国外汇网点销售,为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做出了贡献,也为古巴政府创造了外汇收入。在后来几年中,自行车厂不断从中国采购部分配件,继续生产。

  自行车厂在改装别的牌子

  阔别10年后,眼前的米内尔瓦自行车厂让记者感到陌生。厂房看样子已经很长时间没有维修了,外墙涂料许多处已经变色脱落。厂房内,有些地方还在滴水,所幸没有淋着排列整齐的冲床。古巴工厂是不能随便参观的,尤其是对外国记者。如果没有厂长蒂哥的陪同,记者进出厂区可能会有些麻烦。

  蒂哥厂长告诉记者,除电镀车间外,其他设备运转良好,尤其是对自动静电喷涂设施,厂里进行了精心的护理。至于为什么没有再使用电镀车间,蒂哥说,因产量有限,导致生产成本过高,像钢圈这样的电镀件主要从中国直接进口。

  车间里操作的工人寥寥无几,很是冷清,已经完全没有了当年轰轰烈烈的场景。蒂哥告诉记者,工人们去参加一个活动了。在车间的一个角落,记者看到,有10多名工人在生产铝制百叶窗。在装配线上,还有不少工人正在装配自行车,但已经不是当年的“米内尔瓦”牌自行车了。不过,这也说明当年的装配线还具有较好的适应能力。蒂哥告诉记者,现在这里每月装配1200辆自行车,产品供不应求。每辆价格为60美元左右,比以前生产的自行车便宜许多。

  除了车间墙上古巴民族英雄画像和革命口号外,记者对这里的一切都感到生疏。从一名工人那里记者得知,自从米内尔瓦试生产结束后,后续材料供应一直有问题,他们常常处于放假状态。有时也被招来装配一些其他自行车,甚至还有助动车。记者在车间里就看到了一些已经装配完工的助动车。

  成本太高让电风扇厂关门

  在米内尔瓦自行车厂的附近,还有一家中国援建的电风扇厂,它设在古巴最大的五一家用电器总厂内。五一家用电器厂是古巴的著名企业,有近2000名工人,生产电源箱、压力锅、咖啡壶、电气设备等。家用电器厂的产品还出口到加勒比其他国家。当年,记者和中国专家组一起参与了电风扇厂的整个援建工作。

  从1992年开始,中国专家组赴古巴参加电风扇厂的筹建。到1996年,二期工程结束。除了部分电气元件等小件仍需中方供货之外,基本做到了全部自产。生产出来的电风扇安静、平稳、安全,完全改变了古巴过去生产的电风扇形象,其标牌上的小棕榈还是由记者当年建议印上去的。虽然对于12英寸台式电风扇来说,30多美元的价格不太便宜,但在当时还是受到不少古巴人的青睐。

  许多往事让记者感慨。十几年过去了,电风扇厂怎么样了呢?在厂门口,记者正好碰到当年管外国专家组伙食的米格尔,还有已经退休的原电风扇厂检测线主任。老主任没有提厂里的事,却直接告诉记者一个坏消息:原来与中国专家组有密切联系的原五一家用电器总厂厂长马特鲁加不幸遭遇车祸,手术后内脏器官多处感染,已于2004年去世。在记者的印象中,马特鲁加平易近人,精心关照着中国专家组每一个成员的生活。听到这个消息,记者的心情一下沉重起来。

  家用电器总厂新厂长胡利安又给记者带来了一个不幸的消息:电风扇分厂已经关门了。他告诉记者,美元在古巴合法化后,美元商店主要从国外,特别是中国进口成品销售,价格低于古巴自己生产的电风扇。在开拓加勒比其他国家市场方面也没有多少进展。一台电风扇生产需要很多的生产工序,如果没有一定的产量,成本会大大增加。无奈之下,只能关门。

  不过,胡利安又对电风扇厂的未来充满信心。他说,韩国有一个企业将使用电风扇厂部分设备,提供生产所需材料,继续生产。目前的困难是暂时的。记者想到厂区看一看。回答是没有人生产,就免了吧。他却建议记者去他们的电冰箱分厂去看一看。原来他们在将从韩国进口的有问题的冰箱进行返修。过去大量生产的咖啡壶也已经停产了。

  为什么会处境艰难

  除了生产环节外,自行车和电风扇厂处境艰难的原因主要还在于古巴人的购买力不足上。古巴人一般工资为225旧比索,退休金为134旧比索,而古巴老百姓要用24旧比索才能从黑市换到一个与欧元等值的新比索。一些员工告诉记者,旧比索只能用来购买购货本上的东西:每人每月5磅糖,每磅0.1旧比索;5磅米,每磅0.3旧比索;黑豆1磅,每磅0.3旧比索;半升油,每磅0.3旧比索;1块肥皂,每块0.15旧比索。如此等等,人均每月开销大概在50到60旧比索之间。

  除了购买力不足之外,后续材料供应困难、古巴市场太小都是导致自行车和电风扇厂陷入困境的原因。记者曾在古巴见到中国在上世纪60年代生产的电风扇,虽然外型旧一些,但其铝制电机外壳和内在质量,使其使用寿命达到数十年。古巴人目前还没有三五年就更换电风扇的奢望。此外,售后维修服务也没有跟上。这两家厂走过的历程为中国的援建项目提供了鲜活的教训。▲

本报赴古巴特派记者 张卫中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