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文化产业,以整合“破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0日07:35 大众网-大众日报

  今年以来,山东接连推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大动作”:继6月成功举办首届山东文博会后,“高规格”的省会城市文化发展协调小组随后成立。这意味着运用整合这一概念重新建构我省文化资源,成为当前我省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思路。

  进入新时期,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已成为潮流与趋势。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出发,发展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各地共同的战略选择。而我省在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大形势

下,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更是题中应有之义。那么,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破题之笔又在何处呢?

  就我省来看,发展文化产业条件可谓得天独厚:齐鲁文化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蜚声海内外,加之魅力独具的自然风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广阔的文化市场等,可开发利用的文化资源极其丰富。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遗憾地看到,如此丰富的文化资源,还没有形成与之相对应的产业优势。主要表现为:文化产业规模不大,市场份额不多,在全国打得响的拳头产品少。2004年,全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仅为1.91%。作为文化资源大省的山东,还远称不上文化产业强省。

  原因不一而足,但体制性障碍造成的资源分散不容忽视:计划经济下形成的行政隶属关系尚未打破,各地各自为战,难以形成“拳头”优势。条块、门类、部门的分割,使文化产业发展的种种要素分散在各个领域,难以形成有机的统一体。传统上,一提文化资源,我们往往仅将其看成文化系统的资源,是文化部门的事。而实际上,按照“文化就是人们的生活方式”这一大文化的理念去看问题,可以整合的资源几乎遍及各行各业。旅游部门拥有客源、服务网络和营销经验,餐饮业拥有烹调技术和餐饮服务经验,电信部门在网络信息方面的优势无人能及……因此,要发展文化产业,摈弃狭义文化的观点,将各部门、行业进行互补性整合,乃当务之急。

  2006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就是一次立足于将分散在各领域的文化要素进行全面启动的成功实践。文博会筹办期间,全省新注册文化企业1000多家,签约项目投资总额217亿元,做足做活了市场这篇大文章。但文博会更大的意义却在于唤醒了全社会各领域共同参与“大文化”建设的意识,促进全社会的文化要素、资金要素、人才要素等开始浮上水面,在全省产生了“吹皱一池春水”的强效应。

  当然,从具体操作层面来说,“吹皱一池春水”远远不够。既然文化资源的分布是跨区域、跨行业的,一级政府或某个行业、文化集团对这种资源的分散往往束手无策,这就需要更高层次的协调机制——区域整合。

  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告诉我们,中心城市对文化要素具有强大的吸附作用,反过来形成的文化强势又对周边产生巨大的辐射作用。充分用足大城市的带动辐射作用,是避免重复和低水平建设、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路径。遵循这一规律和全省文化资源的分布特点,我省确定了三个文化产业集聚区,即青岛为中心的滨海文化产业集聚区、济南为中心的山泉文化产业集聚区、济宁等为中心的儒家及黄河运河文化产业集聚区。力图以三个中心城市为龙头,改变过去各自为战的局面,充分整合集聚区内相近的文化资源,及早形成产业集聚优势。而在这三个文化产业集聚区中,作为省会城市和文化资源最为丰厚的中心城市,“突破济南”自然是重中之重。

  整合济南的文化资源,首先在于打破省直与济南的分割,实现资源统一调配,布局统一规划。基于这一考虑,省委、省政府7月成立了省会城市文化发展协调小组。这个小组除济南市高层参与,还包括了当前几乎所有与文化产业发展相关的省直部门,使省直文化产业发展与省城的建设发展融为一体,成为现实。

  这从两场“大戏”中已经得到体现:在我省文化产业首先从演艺业突破的发展思路下,由省歌舞剧院精心策划的《聊斋大歌舞》和山东影视中心制作的大型历史剧《闯关东》正在紧锣密鼓地运作中。与以往省直文化单位自唱自的戏不同,这次的两场大戏,都是立足于提高济南市的城市品位和带动服务业大发展的高度进行策划的:《闯关东》将制作基地设在了位于章丘的有“齐鲁第一古村,江北聚落标本”之称的朱家峪,目的就是要通过影视城建设及电视剧可能产生的影响及“闯关东”这一深厚的文化内蕴,将朱家峪建成全国一流的文化产业园区和旅游目的地,从而带动济南东部的旅游业;同样,《聊斋大歌舞》也将在济南打造有强大吸引力的文化演出品牌,形成外地游客来济南“白天看泉、晚上看戏”的旅游新模式,提升济南旅游、服务业的形象和地位。

  对于这种整合将产生的美好前景,省委宣传部有关领导这样描绘:文化资源的整合,使文化产业大项目的产生成为可能,而大项目的带动,将可能在短期内使我省的文化产业发生质的飞跃,从而在提升山东文化产业在全国的形象、地位的同时,为推动全省服务业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