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留住南京的“老吆喝”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0日09:06 南京报业网-金陵晚报

  □实习记者仲毅

  【金陵晚报报道】 连日来,本报独家刊登的首批申报省级“非遗”的相关报道再次引起了南京市民的强烈反响。特别是在去年由本报发起并联合市档案局、市民俗博物馆及市群艺馆共同举办的“金陵吆喝大赛”中一炮而红的南京“老吆喝”再次成为大街小巷市民讨论申报“非遗”的焦点。

  记者昨日获悉,作为南京本土特有的声音,南京民俗专家一致力荐将“老吆喝”作为南京今年首批申报省级“非遗”的项目之一。目前“老吆喝”申报工作正在专人专项的积极筹备之中,将于8月25日与其他项目一起冲击省级“非遗”。

  南京“老吆喝”目前申遗的情况怎样?它将以何种方式进行申报?其理由又有哪些?带着一系列问题,记者采访了一位业内人士。

  专人专项积极筹备

  “作为今年上报的省级‘非遗’项目之一,南京吆喝将以文化空间及民间口头传统进行申报。”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一些市民的眼中,可能会觉得吆喝只是一个提不上筷子的路边声音,而且还要密切依附于老行当才能存在。尤其是当以往常见的老行当一个个从人们的眼中消失后,吆喝声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可是,作为南京本土特有的一种声音,它所包含的不仅仅是一种声音,而是更全面地将南京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等地方民俗延续了下来。如果再不及时加以保护、记录和流传,“老吆喝”终有一天会彻底消失,其后果除了悲哀外只能剩下永远的遗憾。

  令人庆幸的是,去年金陵晚报发起并联合相关部门举办了一场“金陵吆喝大赛”。活动一推出,不仅引起了许多老南京那一段段美好的回忆,而且还将南京特有的本土文化再次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不仅取得较大的社会影响力,更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

  为此,早在年初相关部门就开始着手挖掘会吆喝的南京人,整理有关吆喝的影像和光碟等所有与南京吆喝相关的全部资料。“申报工作要经过一个严格的程序,目前老吆喝正在进行最后‘冲刺’,将与其他项目共同冲击省级‘非遗’。”业内人士解释说。

  老吆喝是精神家园

  “也许有人会说,随着老行当的消失,就算保留了南京吆喝也不能‘还原’出当年的原汁原味。但我个人认为,目前‘抢救’老吆喝不仅仅是为了申遗,更重要的原因是它自身所包含的‘文化资源’。”比如说,老吆喝具有一定的历史,反映了特有的民风民俗,更重要的是为舞蹈、音乐、美术提供了创作的“源泉”。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声音,吆喝作为南京特有的一种声音,通过代代流传不仅反映了本土特色,更记录了南京民风民俗的变迁。就拿“糖粥藕”这个吆喝来说吧,老南京原来每天有吃下午粥的习惯,也就是指吃零食。每当下午3点钟就会有小贩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吆喝:糖粥——藕。这时候住在小巷深处的人们就会跑出来买一碗吃吃。

  现在社会发展了,各种专卖店五花八门,当年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小贩的身影也不见了。但是,从记录原来的吆喝声中可以知道这个老行当,也就从侧面反映出南京当年的民风民俗。

  所以说,“抢救”南京老吆喝不仅仅是为了声音的本身,更是为了保留“精神家园”。尤其是舞蹈、音乐、美术等还可以从那一段段熟悉的吆喝声中获取创作的灵感。

  除了记录更要流传

  “金陵晚报举办的‘一起学老吆喝’暑期特别活动非常好,不仅可以征集那一段段熟悉的吆喝声,更能让下一代对老吆喝有进一步的感性认识。”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将吆喝记录下来仅是保留的一种手段,让更多老百姓参与才是目前的重中之重。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就本次活动本身而言,可以为宣传老吆喝提供一个广泛的平台,不仅让老南京重温了那一段段熟悉的吆喝声,而且还让小南京对老吆喝有了一次更为深入的感性认识。对于活动的影响来说,可以让现在的孩子从小就接触南京特有的“老声音”,并且加以学习,这对于老吆喝的流传具有重要的意义。

  (编辑小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