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宏观调控欲见成效 行政市场不可偏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0日09:43 南方新闻网

  社论

  近日的两则新闻极具冲击力。一是国务院对内蒙古新丰电厂项目违规建设和发生的重大施工事故作出处理,除了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外,还责成对项目违规建设负有领导责任的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三主席作出书面检查;二是被市场呼唤多时的加息政策终于尘埃落定,自8月19日起,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将上调27个基点。两则看似无关的

新闻,其实反映了宏观调控政策硬币的两面,正面是行政手段,反面是市场手段,缺一不可。

  我国宏观调控的指针经常在市场手段与行政手段之间徘徊,受经济结构所限,宏调手段更多地偏向于行政手段,以从上到下的行政压力直接作用于地方政府,见效快成本低。有一组数据可以证明目前运用行政手段大有必要。据有关部门对8省(区)亿元以上新开工的建设项目调查,约有40%的项目在征用土地、环境评估、审核程序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违法违规现象。如内蒙古新丰电厂,被判违规之后反而增加了建设进度,地方政府试图用生米煮成熟饭的故伎,逼迫中央政府对项目的合法与合规性进行事后追认。这绝非个例。西南地区凡适宜建水电站之处,已被跑马圈地者蚕食一空。在这样的情况下,行政手段乃不得不用之举,一味以市场加以调控,调上100年也无法见效,而中国的市场经济恐怕早已被岩浆灼伤。

  对行政调控的诸多批评主要来自市场人士,他们认为行政手段无法解决中国的指令性经济为主的结构顽疾,却让民营经济在调控中付出主要成本,而政府几乎从未考虑过对于因政策风险导致的经济损失给予补偿,因此十分不合理。另一方面,以行政命令调控经济的结果,往往是为了管理的便利,固化了行政经济体制,对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十分不利。此言并非无理,政府在调控过程中应逐渐走出加强行政力量、加重行政经济比例的怪圈,逐步以市场手段代替行政手段。但现在就放弃行政调控手段,无疑是撒豆成兵的书生之见。

  近日公布的加息政策即为市场手段之一,是央行上调贷款利率、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发行央票和定向票据等数量调控型工具之后的必然之举。加息被形容为终于落下的那只靴子,可见加息之安人心的功效。加息政策在经济增长偏快、固定投资增长加剧的背景下出台,其被赋予的直接功效就是通过货币调控手段,抑制过热的经济。

  出于谨慎,几次货币政策调控都属微调,即便此次中央下大决心加息,但与一些市场人士所预计的中性区域仍有较大距离。据测算,贷款利率需要上调300个基点,存款利率需要上调200个基点才能到达中性区域。看来,央行上调的27个基点主要是起警示作用,而对于抑制现实经济热度的作用不宜高估。

  我国现行的货币与财政政策形成于通货紧缩期,一旦要关上货币、预算等闸门,才发现艰难之极。校正在货币扩张期间所形成的投资型经济发展路径,必须伤筋动骨。而目前仍有许多人出于经济稳定与抵御国际热钱的需要,反对央行加息,认为那是给了逡巡于人民币周围的国际游资以奖赏,将引来更多的投机家,而对于改变国内的经济结构毫无裨益。反对加息的另一个理由是中国经济高增长、低通胀,形势大好,何必改弦更张?后一理由早已被驳得体无完肤,央行加息无疑反映了一个明确的官方判断,中国确实处于通货膨胀的过程中。而前一理由在中国经济过热的形势下,也显得缺乏说服力。为了经济的长远稳定,央行应继续加息。在一个货币流动性泛滥、通胀压力加大的市场,加息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到目前为止,政府已经动用货币手段、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事实上,通过中央预算进行紧缩性的财政调控也部分实施,三管齐下,中国的经济形势能否如预期一样软着陆?要实现平稳过渡还有一个必备条件,即政府应尽快改变目前对地方政府仍以GDP为核心指标的政绩考核方式,如此方能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资热情。从资金、行政等各方面釜底抽薪,宏观调控庶几能见成效。

  专栏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南方都市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